关于钱
我是一个穷怕的人,当然我们小时候80-90年代,农村里普遍都穷。但我们家的情况,还是让我心生恐惧,偶尔有几次过年买不起新衣服不说,可能连压岁钱都没有,甚至连买年夜饭的菜钱都要去借。所以,我的潜意识里面,我对钱的欲望一直比较大,总觉得自己不够,总觉得别人过得比我更好,而让自己患得患失。
后来的各种经历,让我意识到,钱不能解决我的安全感,有了钱担心钱贬值,于是在慌乱中去投资,带来几次失败经验;没了钱,更慌张,担心养不起这个家。
再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发现身边的人都比自己有钱。但发现有钱的群体,意味着有很多的事务缠身,也意味着很忙碌。这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或健康或家庭或者孩子出现问题。有钱人有他们的焦虑和不安。我看到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代表大部分),目前这个阶段来看,综合能力并没有发展好,不仅仅是在学业方面,包括与人相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思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能都比普通家庭的孩子弱一些。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钱与家庭其实是很难平衡。
此时,我跟他们相反的是,放下一些工作,有很多时间可以好好陪我的孩子。放下,不仅意味着有更多时间,还有更好的心态与孩子交流。当我们工作上处于紧张、焦虑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失控。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孩子的每个阶段我都确保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来陪伴他,且他在每个阶段的发展,我自认为都算良好。如果让钱来换取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一定是不愿意的。
另外,很多人努力赚钱为了获取更好的生活,但实际上真的有更好的生活了吗?忙得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按时吃饭,没时间规律作息,没时间好好去享受一年四季的美景,当然也更没时间可以关注到每顿健康的饮食。
人到40岁这个年纪,越来越觉得,家庭和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幸福的家庭和身心健康需要很多钱吗?并不是的,需要的是时间。幸福来自于用舒缓不紧张的心情相互陪伴。健康来自于,良好的空气、水、食物,还有少一些烦心事。好的空气和水离开都市圈,就唾手可得;食物也一样,可以有一块地种上各种蔬菜,不打农药、不施肥,不比菜场的更好吗?自己养鸡鸭,吃的不比买来的更香吗?我看过几本抗癌病人的书,最后通过规律作息、吃健康的食物治愈了身体。而我现在就可以实现啊,为什么要失掉健康来换取钱呢?
关于朋友
从小我就是一个内敛的性格,朋友不多,一般都是固定的几个。我也一点不擅长与在人群中参与话题,也不爱热热闹闹与人打成一片。但我内心又充满被孤立的恐惧,一边想极力融入人群,一边又感觉极不欢喜。因为我跟闹哄哄的人根本不是一类人,我们的谈话也常常是鸡同鸭讲。这没有对错,世界本来就是各种各样类型的人共存的,只是我与某一类人不是一个思考维度,常常我说的,别人听不懂或不会认真听;别人说的,我也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从这个角度解读。
但前面的很多年,我都很努力地扎进人群,努力去融入,但我的心确是拧巴的。我根本就不擅长群体性相处,却勉强自己去迎合、去容忍,结果发现次次失败。这种纠结其实很害人,明明知道这种相处好痛苦,但又不懂得去断舍离,就会引来更多沮丧,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心胸、视野等等。我如果能更早更坚定地认清自己,不要害怕孤独,我会更自由、更幸福,更不会给自己添麻烦。
所以,经过一次次的事情,是时候让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提前、更果断一些去做断舍离,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在初期隐隐不对的苗头时,就应该止损。明明不适合,就不要去偏偏。去掉一些无谓的朋友来占居自己的时间和心力,花时间沉浸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和事上,满足感油然而生。
关于吃
我80年代出生,有记忆的童年主要在90年代。总体来说,家里还是比较缺乏的,一年的大餐就靠酒席或者过年那几顿。不知道这样的经历,会不会对我们成年后有机会吃得更多更好,是不是有报复性的影响。我算不上特别贪吃,但如果有些时候,好像可以吃得挺持久,从第一个吃到最后一个放下筷子。
但是这几年发现自己不像年轻时能吃,如果晚上吃一顿火锅,那第二天可以饱腹到午后,这个感觉很不舒服。所以,慢慢意识到吃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也去过其他国家,发现其他国家根本不像中国的食材那么丰富且实惠,他们吃菜是一小碟一小碟,哪像中国人至少也人均一个菜,而且分量还挺大。中国人习惯于宁可多余倒掉,也不能不够。这么对比之下,我就认识到这样浪费且不健康的吃法真不应该啊!
后面接触到一些中医的理念,其实人的病很多是吃出来的,吃的不对、吃的过多都会造成很多问题。人到了中、老年,长期吃多了,不仅会积食,还会引起三高等各种问题。健康的饮食,每顿7分饱即可,且确保食材尽量是绿色的。所以,吃多并不是福,而要少吃。
看吧,人生几个重要的问题:钱、朋友、吃,其实都不需要太多,多了并不见得带来安宁和健康。过一种舒心健康的生活,只需要极低的成本,有时甚至免费就可以获得。那么我们常忙忙碌碌到处去寻找是为了追求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