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缅甸不传噶腰子了,东南亚诈骗也消停了,然后西南蛮夷的各路英雄好汉被陆续搬上电影屏幕了。
比如《边水往事》讲缅甸拉帮结派挖黑矿的,《默杀》讲东南亚某地校园霸凌杀人事件的,《孤注一掷》东南亚诈骗兵工厂宣传片,《消失的她》东南亚杀妻赌博骗财产,都这么宣传是吧,这个地球容不下东南亚了是吧,合理怀疑东南亚得罪了中国文艺界!
但是国内文艺界也没啥响亮的回击,除了电视剧《边水往事》7.8分以外,《默杀》6.1分,《孤注一掷》6.8分,《消失的她》6.2分,以及又一部东南亚元素电影《乔妍的心事》6.1分。
东南亚给了编剧导演无限的创作灵感,而编剧导演们则经过不懈的努力, 还之一部又一部的低分烂片!
不管是审核还是出于其他目的东南亚设定也不是百试百灵的万能素材,像这两年的东南亚元素电影确实也没有一点新义。
当然我不是要讨论东南亚和烂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东南亚和烂片也没有直接联系。东南亚也有声名大噪的电影《初恋那件小事》之流!这充分说明烂片和地域没有关系,当然大家也不会傻到把烂片源头和地方挂钩!
(我承认以上我说了些废话)
我今天主要是探讨一下国内一种新型电影商业文艺片 。文艺片的骨架硬凹各式各样的滑稽的造型以增加看点。
《乔妍的心事》辛芷蕾加赵丽颖黄觉的阵容,我本以为它憋了个大的,实则它确实憋了大的!这挂羊头卖狗肉的吃相,都有点对不起为它买单的观众。
首先声明:我以下点评真的只对电影剖析,不针对任何明星, 两位主演演技在线。
如有不同意见,请以你自己为准,不要撕逼。
《乔妍的心事》buff叠满,黑心的父亲,绑票的老公,偏执的姐姐,傀儡的她,好像从头到尾暗线明线都是看点,可是细看每一个处都缺乏说服性。
我能看到导演背后的纠结,前半部感觉他的初心是想拍一部平缓,感性,细水长流,情感深刻的文艺片。
容我大胆描述一下他的文艺片叙事:乔妍和另一个失去名字的乔妍,故事从这对分开多年的姐妹再次重逢开始。
妹妹经过多年拼搏终于成功把自己变成笼中之鸟,她是个人格不完整的精致洋娃娃,她把过去的一切视为耻辱,连同乔妍这个名字的原主人一起是精神和现实中的双重包袱。
姐姐在底层摸爬滚打生活朝不保夕, 身心都被过去牵绊身陷囹圄无力挣脱, 她把妹妹视为救命的稻草……
一个步步为营,一个生猛莽撞,童年是妹妹想摆脱的噩梦,想藏匿这个“黑料”。却是姐姐成长必不可少的勋章。
相遇之初她们疏离猜忌,互不信任,妹妹对“母亲”这个身份有厌恶和恐惧,后来她在主演的影视剧里成为了“母亲”,也是姐姐这个准母亲让她逐渐进入了母亲的角色,她对这一身份的有了新的体会,她渐渐和自己的身世,和自己从未谋面的母亲隔空达成了和解,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姐姐也逐渐从剪不断理还乱的破事当中逐渐把自己摘出来,与过去告别,开启新的人生。
两个人有相同的底色,最终殊途同归……
细节上加以润色填充,以上就是观众想看的文艺片。
比如《七月与安生》是难得国内合格的文艺片,《乔妍的心事》完全可以按照《七月与安生》的模板生搬硬套,讲两个有相同底色,不同经历的人格不完整,人生有缺陷的女人从相互暗算,猜疑,争斗相爱想杀一步一步克服原生家庭的伤害,健全人格,把人生掰回正轨。
按照情感升华的角度,姐妹两人一定不是像电影里一样结伴隐退在缅甸犄角旮旯里,结伴隐退不仅不够救赎,而且逻辑生硬,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做回健康完整的自己,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才够he吧!
文艺片的价值不是给予视觉冲击,而是情感共鸣,这正是因为这样,文艺片天然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是文火慢炖的汤,熬的越久才会越香。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历久弥新。电影全篇没说一个痛字,却句句锥心刺骨,幕幕肝肠寸断。
就是演了生活中细碎的琐事,吃饭睡觉,工作上学,在街上走路……叔侄两个人面对巨大的悲痛,选择截然不同的态度去应对生活。
Lee面对女儿的离世,选择逃避,离开家乡,关闭五感,相行尸走肉一样机械的过着日子。
克里斯特面对父亲的死亡,他放大感官,大吃大喝,放肆娱乐,做个渣男,他选择麻痹自我,而反复关不上的冰箱都却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随时失控……
他们真是两个悲伤的可怜虫,但是他们又只能这样背负着沉痛的故事活下去……
如果非说他表达什么,大概就是想表达不是谁都能与过去和解!
观众的情绪就像弹簧,文艺片的威力在于无意识地慢慢挤压不知不觉中被施加千钧之力,就像一场慢性溺水,只是围观一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就能让你不由自主地难受到呼吸困难,从精神上无助疲惫,可能你也不想哭,只是过了好久你想起来似乎能共情那个时刻。
有点抽象,那种感觉就像苏轼再见苏轼之妻手植的枇杷树。
《乔妍的心事》导演赵德胤出生于缅甸,导演生涯中最出彩的成绩是15年一部纪录片《我们这样拍电影》7.8分,其他片子多是5到6分徘徊,应该能判断导演本人风格抽象,能力不详。
前半段导演是有讲一个韵味悠长好故事的野心的,但是又没有白描一个家长里短的故事的底蕴和能力。
后期突然加入的于亮,草率的出场,粗野的造型,生猛的行为恨不得把:我是专门来搞事的工具人写在脸上。
突兀太突兀。
他好像临时走错了片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砸保险箱,为什么要卖孩子,为什么突然发怒,剧情就突然从姐妹的困境与出路跳转到缅甸匪徒贪婪行凶!
生硬堆叠反转再反转的情节,是想充分展现电影市场的抽象么?
没想到吧这电影还能买一送一,看一部文艺片,送一部犯罪片!
文艺片夹带私货屡见不鲜,比如《燃冬》之流,但很显然还没有成熟的文艺商业片模板。单纯的商业片相对来说中规中矩,而文艺商业片,这种全新的题材倒是令人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相反去年乌尔善一部斥巨资的单纯商业片,倒是引起不小的反响和讨论,但确实业内很难再有耐心和资本,愿意投入巨量资源,为好的内容赋能。
低质的观众让走捷径恰烂钱成了电影惯性,那就观众们别再抱怨一次一次的被电影院给喂了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