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我把帽子落在了早餐店。
衰老的一个特征,就是记不住过往的细节,偶尔却能捕捉到一个不经意的片段。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又能记住多少?
人生与无聊相伴,活着就是消磨时光,东瞧瞧,西看看,构成了人生的真实风景。“闲逛”是我存在的另一种意义,闲逛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思考,闲逛也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
1,
放假在家,我把现实搁下,转头迎向过去,从历史的废墟中寻找现实的答案。对中国而言,历史的风暴始于鸦片战争,即被西方强加于中国的“近代历史”。
有两个近代人物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是严复,一个是梁启超。
严复认为,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宪政是结果,而不是西方繁荣的原因,其深因是隐秘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因而,中国的当务之急不是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而是依据进化主义的规程,开民智、兴民德、鼓民力,造出西方意义上的心灵健全、智性完备的个体公民,然后才能建构西方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现代国家。
正因为此,他特别厌恶打乱了进化规程的辛亥革命所速成的“中华民国”。他把民国的混乱看作是不遵从进化规则的某种报应,是孽障而不是缺陷。他一生都怨恨这个没满月就降生的“早产的”民国。
梁启超不同,梁的性格像是高空飞行的飞机机翼,根据不同的风向可随时调整自己。
梁也不喜欢这个民国,但还是对之投入了极大热情:既然一个早产儿已经降生,就该将其养大,并应倍加呵护。
严复则认为,这个早产儿本是一个孽种,在其出生时就应该被掐死。但梁在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把目光转向了与政府好坏直接相关的民众品质与能力问题。
国民质量决定国家的好坏,锻造现代国家的前提必须首先要改造国民。他最终与严复趋同。
2,
如果用保守主义思想定义成功,
那就是选择正确的事,长期坚持下去。
什么是正确的事,就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大问题,并不断努力地探索下去。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发生应追溯到1840年以后,基本上是和中国的“近代”重合的。这之前,中国以“天下体系”的方式自足地存在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并在这个体系中处于盟主或“天朝上国”的地位,把自己看作是这个“天下世界”的“首都”。“中国”的这种存在方式持续了一千年以上。传统的天下体系中不可能孕育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其思考出发点也不可能是现代民族立场,而是一种儒家化的“普世主义”思维。
然而1840年以后,随着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产生,中国的“天下体系”逐渐解体,中国的“朝贡体制”败北于“条约制度”。在“条约制度”的框架下,中国屈辱地发现,自己并不是“天下世界”的中心,而只是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的一员,而且是贫弱的一员。
1840年以来,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民族主义成为影响社会转型的一条主线。然而,诸多仁人志士却因此忽略了,
历史的“真问题”——
国家的性质与结构、
权力的来源与归属、
人与人之间如何缔结关系等。
3,
洞察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后天习得的能力。要获取洞察力,往往需要三步:
第一步:破除单一决定论,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
第二步:剖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透视它,改变它。
第三步:破除“静止思维”,建立“演化思维”。
之一,我们用系统论的分析工具,剖析184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会收获不一样的历史洞见。
一般来说,1840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转型大致历经了三大阶段——从最早只学习技术的洋务运动,到模仿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清末立宪、中华民国立宪,再到改造中国文化的五四运动。
不难发现,三大阶段背后对应的思维方式,分别是经济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认为改变了单一因素,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就完成了。然而,100多年过去了,依旧走不出痛苦与迷惘。
如果用系统思维来思考,现代化社会,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它由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经济结构)、现代民主政治(政治结构)、和现代价值观(意识形态结构)三大要素组成,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其它两方而独存。
之二,串联的主匙。
1840年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为了实现现代化转型,中国开始了疯狂的折腾——洋务、改革、立宪、军阀混战、统一、抵抗外侮、革命......这段痛苦的历史极为复杂,期间的成败得失被后人反复诉说,思考这段历史的角度、范式也层出不穷。与传统范式不同,王人博老师以一个宪法学家的严谨和敏锐,以及非凡的系统洞察力,在《1840年以来的中国》一书中,用“立宪”或这一关键要素,重新串联系统中的各个要素。
就是要能剖析各个要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从而洞察它,改变它。
1840年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之下,为了实现现代化转型,中国开始了疯狂的折腾——洋务、改革、立宪、军阀混战、统一、抵抗外侮、革命......
这段痛苦的历史极为复杂,期间的成败得失被后人反复诉说,思考这段历史的角度、范式也层出不穷。
读懂了1840年以来的每一份宪法,就读懂了近代以来国家民运浮沉的根本原因,以及由这些历史共同塑造的当下与未来走向。
之三,“演化思维”。
就是给系统,加上一根时间轴,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观察整个系统在时间轴上的演化历程。
1840年以来,我们在现代文明大潮中屡屡迟到。秉持“静止思维”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繁荣的市场经济、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是西方强大的根源。因此,抄第一名的作业,难道不是跨越时间的永恒真理?
这些判断当然没有错,但是,其价值最多停留在区分智和愚,一旦从历史照进现实,“静止思维”就会熄火,甚至会带来大麻烦。相反,如果用“演化思维”来看,现代化在西方的诞生,有三条基本线索:
第一条是民族国家的崛起。
第二条是公民社会的崛起。
第三条是自由市场的崛起。
这三条线索并非齐头并进,它们或撕裂、或合流、或缠绕、相互塑造。
由这三条线索组合而成的现代化成长模式可以有多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