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考验时刻,已经到来。
是真的吗?
之一,身边人开始省吃俭用了,绝大部分人不敢花大钱。
人的支出,就是另外一个人的收入。
之二,5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48.1,仍处于收缩区间,就业、预期继续走弱,企业经营极其困难。
之三,就业率才是经济的晴雨表。
4月,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18.2%,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为6.7%,都是历史高位。
为什么?
普通人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导致不敢花大钱。
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收缩政策让大部分赚钱的行业,互联网,教培,医药,网红,都遭到重创。
一张A4纸,就可以让这些行业崩塌。
各种消费行业,信心崩塌。
疫情影响,旅游和消费行业重创。
惠州印象城,开业了一年多,好多店铺都撤场了,端午节没有了之前开业那种人山人海的场面。
整个商场最忙的店铺,就是负一楼的两家小店跟二楼的茶餐厅了。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企业/家庭“观望”态度更明显,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扩产,受损的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总体投资偏弱。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中央将其归纳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
立足于底线思维来考虑:
你手里的现金,可以支撑目前的生活多久?
在通胀、加息和战争等的影响下,投资人更多的开始关注企业的短期确定性,资本变得越来越值钱,宏观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使得投资人越来越不肯为长期增长预期付费。
怎么办?
这不是一个需要焦虑的时刻,需要暂停和重新思考。
人若在低谷,要持续对生活保持希望。
生活是非线性的,正是基于这种不确定,生活带给我们的即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惊喜。
现实生活它是跳跃式的,不知道哪片云彩会有雨,现在种的一颗种子也许几年后才能发芽。
九十年代大学毕业,就进入宝洁或者四大的高薪“打工者”,和在那二十年里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成功的秘密没有区别——我们坐上了电梯,赶上了国运。
中间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波折,也有起伏。
90年代的汕头,经济欣欣向荣,进口汽车,KTV,大排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东南亚的老板纷纷撤资,我所在的新加坡钢铁厂还没有建起来就已经倒闭,毕业半年就失业。
1998年大洪水,淹了大半个中国。很多学金融,外贸,财会的人失业,不得不投身保险,经济好转之后,他们开始从重新开张,再做外贸。
我进入了化工行业,这个行业随着汽车家电装修的发展而蓬勃向上。我像上一条大船,在经济的风浪上飘泊。
国家层面,经济不好,政策好。
政策的着力点是:消费。
政策的关键点是:信心。
近期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大盘,并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就业是“六保”之首,而保就业的抓手则在于保市场主体。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退减税、缓缴社保、加大留工培训补助、扩岗补助等财政政策,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延期部分贷款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都旨在保住市场主体,从而吸纳劳动力就业。
对于企业来讲,
做个适应者:可以适时调整商业模式的企业;
做个推动者和创新者:通过为稀缺能源、劳动力提供解决方案来提高生产力的企业;
做个成本优先者:在成本管控上有优势的企业是资本支出增加趋势中的受益者。
对于个人来讲:
延迟个人对花大钱的欲望。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压抑欲望的历史,是怎样培养自己延迟获得满足的能力的历史。
采集文明是即时满足,树上有个果子摘下来就能解渴,很快乐。
农耕文明是春天种,秋天才能收获。
历史留下的是后者。
为提升幸福感,做些小的消费。
一家人去城郊渡个短假。
换部性能更好的手机。
去电影院看场电影。
为孩子报个体育训练班。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的说法不对,胜利属于那些活得长的人。
活着,更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