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读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感觉:自顾自地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很久之后,突然在不远处看到了一星灯光,难于言表的喜悦。
读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是带着一个非常笼统的目的在读书,因为觉得自己似乎什么都缺,然后什么都想学,就一味地多读、快读。拿到一本书,就从头到尾地看下来。很多时候,看完后书甚至还是干干净净的,最多划了几道线。过去总有一种紧迫感,觉得回头重读、思考都太浪费时间,好书那么多,我要尽量多读。
殊不知,这才是最得不偿失的做法。时间花了不少,但看过的东西都是清风不留痕。这是学习的最低级阶段,收集零碎的知识信息,连第二阶段的理解与应用都没达到,更别说第三阶段,掌握底层规律(《好好学习》里称为临界知识)以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是掌握临界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何为深度认知?《好好学习》中这样定义:“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为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举个例子。一般人看到苹果落地,就只是苹果落地,以后也就知道苹果从枝头脱落后会掉到地上,这是低水平的认知。而牛顿从苹果落地中看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更加本质的层面解释了所有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了一个体系,把无数看似孤立的点连接了起来。这就是深度认知。
像牛顿一样动不动就发现什么定律以致影响世界当然不太现实,但是通过深度思考,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然后让其不断生长和创造,还是有希望通过努力达到的。
两个心态的转变
为了深度地学习,《好好学习》中首先提到了两个心态上的准备与转变。
1.绿灯思维
第一次接触新知识、新观点,特别是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观点时,我们会习惯性的排斥和防卫,这是红灯思维。与之相反的绿灯思维就好理解了,就是对新的东西保持一个开放接纳的心态,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它怎么不对,而是有哪些部分可以为我所用。一切新的东西带来的都是让你成长、变强大的机会。
2.以慢为快
对于读书,有人会纠结于速读还是精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需要专门考虑的问题。清楚了自己读书的目的后,自然就知道怎样做了。速读与精读从来都不矛盾,它们都为一个目的服务——高效地提升你的认知。在读同一本书时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结合起来。重复的、简单的、已掌握的东西自然不必花太多时间。一本二三百页的书,核心部分很可能只有五六十页,那这五六十页就是需要你慢下来精读的地方。前面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一味求快是多么愚蠢。只要清楚一点,书中哪些东西对于你来说是新的,从而可以生长在你原有的体系上,或者可以拿来替换旧体系中的某部分,那就应该在这里花时间花精力了。这时慢才能让你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内化知识,这时的慢就是快了。
临界知识学习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
反思其实就是PDCA循环(Plan, Do,check, Act——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后半部分,观察行动结果后,研究原先的计划和假设,然后修正改进。书中提供了几种具体的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
作者非常详细地写到了自己的反思日记怎样不断升级的过程。从简单的流水账,到添加更多的感受、情绪和思考,再到借用各种牛人的分块反思模板,最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形式。初学者实践这么复杂的反思日记可能有些困难,那么就可以从制定每日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写下感受与思考开始。
从小事突破,把生活案例化
对于怎样从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反思,成甲老师举了自己某同事的例子。他的那篇日记已经写到了非常精细的地步,从问题是什么,自己错误的假设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在矛盾中自己有哪些心理表现,到最后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非常仔细,着实让人佩服。很难想象,每天坚持这样反思的人怎么能不日益精进。
2.以教为学
某方面的知识,自己还没学好就去教别人,肯定会担心教不好。但很多优秀的人都在不断告诉大家(记得李笑来老师就说过不止一次),教是最好的学。想要教好,不出丑,你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别人的问题和反馈又能为你提供多角度和更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教的过程也是再记忆、再学习的过程。如何实践?我觉得,其实向朋友转述某个观点、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一个新技能等等都算教,机会还是很多的。
3.刻意练习
说实话,第一次知道一万小时理论时,我挺绝望的,感觉自己已经错过很多了变得更加优秀的机会。但现在新的研究发现,一万小时理论很可能是错的,每个普通人都有希望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杰出的成就,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这句话什么意思?关键在于理解“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里这样定义心理表征:“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好像还是不好懂。举个例子。一提到“钱”,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财富、人民币,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尽情吃喝玩乐等等。而经济学专家想到的可能就是更普遍的货币,乃至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两种不同的联想或思路都属于心理表征。但是很明显,专家的心理表征层次更高,格局更大,直指本质。这就是长期专业的刻意练习能达到的效果。
刻意练习、心理表征、元认知和临界知识的关系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活动的能力。这是多么强大的能力,想想,我们可以思考并影响自己的思考过程。
刻意练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提升元认知,从而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甚至改进大脑内部的连接形式,以致更加正确深入地思考。最终获得的就是高层次的心理表征了。
如果把具体的问题比作一团”乱麻”,普通的知识就只能算是石斧,即使能斩断,也比较费劲。而强的元认知能力和高级的心理表征就能挥动临界知识这把“快刀”,不管情况多纠结复杂,都能快刀斩乱麻。
以上是对《好好学习》中自认为最核心的部分做的一个整理,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最近读到的最实用、最受启发的一本书了。马上实践起来。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