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拆书帮济南筹备分舵的负责人和二级拆书家,我经常被人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
什么是拆书?
以往我的回答总是非常“标准”:
拆是知识的转化和内化,拆书是把把书页知识转化读者能力的一种方式——参见《拆书家成长手册》第一页……
读了这本《好好学习》以后,突然发现,自己的解释其实是错的,至少对于某些人来说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没有想到过这个答案对于提问者意味着什么,能不能引发他们的行动。
- 对于一般好奇的人,如我的父母问我:你每周三晚上出去参加什么拆书活动,这是干嘛的?我只需要给他们这个答案,让他们安心知道这个不是传销组织就足够了。
- 对于一些想要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和成长的人们来说,这个答案就不一定足够了。看起来既有“知识的转化和内化”,又有“书本转化能力”一些高大上的词汇,但可能对于提问的人来说,他们依然不清楚什么叫做拆书。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因为我解释的“高大上”,而申请加入这个活动。但是,他们因此行动力没有跟上,申请加入的人很多,活跃账户却非常一般。
你是勤奋还是“看起来勤奋”?
这本《好好学习》中,作者也深有感触的说自己的阅读体验:
过去,我也读了不少书,可是这些书现在再拿出来看的时候,我发现基本白读了。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我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这一段话,可能我比其他读者更加有感触。因为过去几年里面,我也以阅读量大著称。尤其是2014、2015年,我每年都会阅读超过400本书籍,但是,收获除了自己感觉自己阅读了好几百本书好牛逼的“感觉”以外,并没有特别大的收获。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5年国庆节,我在威海和易仁永澄交流,他问了一句我之前特别嗤之以鼻的话:
你读这么多书有用吗?
这句话之前很多人问过我,不管表面上我对他们如何回答的,我内心最想回答的话就是——只有你读过这么多书,才知道有用没用!因为之前问我这句话的人,通常都是没有读过几本书,心理充满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的人,他们如同看一名书呆子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就是“读书没有用”巴拉巴拉。但提问的易仁永澄,绝对不是这个性格的人,更不可能对阅读表示不屑一顾,那么,他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深深思考了。
那一天,我们通过讨论阅读的价值和方法,让我发生了顿悟式的改变。读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读得多读的少本身不是重要参考,为了什么而采用阅读这个手段去学习,学习以后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怎么取得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途径,这才是应该关心的事情。
正如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里面强调的那样: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
一年读多少本书,比别人多读多少书,其实是自己掌握检视阅读以后的一个结果,是因为掌握了好用的阅读方法,所以阅读速度快,不是因为阅读快,才掌握了阅读方法。
同样,不能因为别人感觉你读得多你就是大牛,所以你就去阅读更多的书,而应该回到初心,读书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快成长。那么,读书只是手段,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成长速度加快,成长质量更好。
了解了这一点,我自己甚至有了冷汗直流——原来我沉溺于“自己读书很快很多,所以很好很强大”的感觉中很久了,竟然一直没有自拔。
2016年,我阅读数量只有200本书,比上一年减少了几乎一半,但我几乎绝大多数感觉有价值的书籍都输出了千字以上的书评,这些书评让我得到了很多的成长机会,包括我的2016年结识的,最有价值,对我帮助最大的人脉之一——鼹鼠的土豆。
拆书的本质
《好好学习》中一语道破了读书的关键——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读一本新书,对阅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这本书说了什么”,而是站在我已知的角度上链接新的知识,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加精进。
这一点我作为拆书帮的成员竟然在这本书中看到以后才若有所悟,实在感觉有些汗颜!
所谓拆书,就是把书籍中的内容拆为己用。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拆为己用”呢,就是总结出来书中最本质、最底层的规律,把它和自己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连接起来,形成更加深刻而感性的认知;然后分解成具体的模型、方法论(how)或者情境应用,举一反三的帮助我们应对未来新场景、新问题的时候找到应对之策。这就是主动阅读的目的,这就是拆书帮赵周帮主说:“一本30元的书,找到一页知识,拆为己用就足以值回书价”的原因了!
成甲老师在书中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是:
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就是抓住自己不理解的关键词,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对于一本书来说,就是查目录,建框架,找准“制高点”,了解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哪个地方和我以前理解的东西不一致,形成了“反常识”的地方,深入思考,彻底读通读透,这才算真正的打通,这样才是真正能够把书拆到彻底消化,拆为己用。
永澄教给我的
昨天晚上,永澄带领大家用五步检视阅读法拆解《好好学习》,这是一种永澄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整理出来的一个检视阅读清单,非常简洁明了的帮助人在30至60分钟检视阅读一本书,得出基本结论,做出“了解或继续深入精读”的决定。对于检视阅读本身,我也有所了解,平时也经常应用这种方法“刷书”,即在图书馆对于某些领域的一堆书籍进行综合考量,判断优劣或增加视野。但这里听永澄分享,发现他的五步检视阅读法再次升级了,隐约看到了背后涉及的技巧:
- 心理表征构建
- 关键词(反常识)卡片读书法
- 张五常读书法
这些涉及到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学习,检视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主动阅读,不管是三步还是五步,不管一本书有没有版次有没有目录,而是:检视通读-找到关键词-打通关键词-形成心理表征的程序。
对于这本书来说,经过通读,找到“临界知识”主关键词,以及提升认知优势,提高层次和深度,把握底层规律,通过反思、建模、精深训练等一系列方法手段,让自己的知识管理持续精进,就是我目前构建的对这本书的心理表征。当然这也并非最终目的,主动阅读,不是仅仅搞清楚“这本书说了什么”,还需要明确“我中这本书中得到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的答案。这才算真正的“打通”,这一点,不可能一蹴而就。
那么,按照永澄的要求,利用这几天时间,我会尽量拿出一些书籍用检视阅读的方式进行刻意练习,在这4、5天假期里,至少阅读15本左右书籍,至少包括7本以上以前没有读过的新书。
《好好学习》附录中有推荐的书单,这对我来说算是比较幸运的事情,可以省的我选择书籍的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