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节》
解放前村里老一辈李姓有焚香盟誓,结拜兄弟之俗,称为“拜把子”,女的结拜姊妹者,谓之“拈香姊妹”,如有男孩难养之家,在孩子出生后,便抱着婴儿,拿一条红裤带,清早去大路口“撞干大”,见到的第一个男子即干爹。此时,主人必须将红裤带交给所撞的“干大”,并把他请到家中,设宴招待:“干大”也须将自己的腰带或其他随身之物回赠婴儿,以示承认。
出外做客必带礼品,衣貌整洁。客人进门时,客先行,主人随后,主客先寒喧一番,待客以坐炕为敬,客坐定,便以香烟浓茶待之。女主人立即下炕准备饭菜,男主人赔客人聊天叙谈;吃饭时,客为上坐,主为下坐,敬酒夹菜,直至用毕;客走时,主人送到大门口,再三言“常来串门”。与外人交往,注意情义,恪守信用,礼尚往来,有“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之说。朋友之间,忧喜与共,一人遇难,众人相助,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之说。路遇老者,长者,先道称呼,再致问候,“近日可好”,“吃了没有?”若熟人相遇,点头握手,或互敬问候。(三、生辰祝寿)
催月
孕妇临产的当月初一,娘家人用裹肚包兔馍、老虎馍(馍中藏针、红枣、花生等),衣料等前往看望,进门后先不说话,把馍放在门槛上,孕妇掰开,若见馍中之针尖,以为必生男孩,若见针尾,以为必生女孩。娘家人当日去当天回,一般不留宿,俗称“催月”。
诞生
婴儿降生后,父母亲首先记下时辰,遂即用红布条10悬在门上,以示得喜,并以此禁忌生人入内,产妇多吃干馍红糖,鸡汤或拌汤,不定时定量,生小孩后,娘家妈探望“月婆”,谓之“做十天”。来时带上干饼、红糖、鸡蛋等营养品和小孩衣被,伺候产妇十天,即返回。期间,邻舍外人禁登“月婆”之屋,本家大小忌晚归惊动。
做满月
小儿满月,亲友邻舍,近族亲戚,前来祝贺,谓之“过满月”,(男孩提前一天过)。小儿舅家赠送银牌、银锁、衣服、被褥等。其他亲友多送鞋帽、布料等物,主人则设筵款待,走时,回敬毛巾、手帕之类,以示酬谢,现在过满月之俗仍然继续保持。
百天
婴儿百天,主家略备饭菜,款待小儿舅家等亲朋,舅家及亲朋也送些衣物玩具,现在此俗仍沿袭。
生日
小儿周岁,俗称“过岁”,亲友照例送礼庆贺,主客欢宴一场。此后,每年过日子,仅限于家中祝贺,形式也较简单。
祝寿
在解放前男女六十岁后,每遇生日,子女晩輩为其祝寿。祝寿仪式:于庭院中设坐摆案,供奉寿星图,寿者先拜,子女晚辈依次拜。之后亲朋晚輩方送匾额等礼,设宴庆贺,若祖父母在世,子女晚辈不得为父母庆寿。解放后礼仪较简单,给老人做生日,亲朋好友,子孙晚辈贺寿,多送酒肉、糕点、糖果、烟茶、衣料及其所嗜好之器具。德高望重者,也有献祝文,送书画以示祝贺。彼此亲友团聚,设宴款待,礼仪较简,叩拜磕头之风亦除。
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
黄陵县作协会会员
李明芳搜集整理
二零二四年五月
九日于西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