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成长励志想法
送给正在为自己学习的你

送给正在为自己学习的你

作者: 汪宇萌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20:22 被阅读422次

    距离高考还有100余天,过年时,哥们让我和他高三的弟弟聊一聊关于上大学的事情。聊了为什么要上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考上理想的大学三个问题,我知道其中的建议与方法不一定都有用,并且可能也仅停在听了也就听了,所以我答应他帮忙将聊天的内容整理出来,可以按照上面的内容去实践,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考上理想的学校。同时我也意识到,可能还有很多的学生和他一样,对于考大学这件事有着很多的疑问,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

    为什么要上大学

    开始的时候,我们聊了上大学对于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婚姻、生活体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但我想更应该让我们思考的是,这些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想要什么要的职业?多少收入?怎样的家庭?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自己想到的为什么要上大学的答案是:“让大多数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让喜欢的事情有价值。拥有选择的自由!”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不一定最快,我们可以尝试着找到成长过程中阻力最小的那条路。——磨刀不误砍柴工。

    高考上大学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便是成长过程中距离可能不一定是最短,但却是速度最快的一条。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几乎能够在网络上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而高中甚至大学学习的知识内容等到我们毕业后就可能过时了,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上大学,直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更好吗?

    这里分享一个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中提到的例子。

    我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古典,我姐的孩子看了你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不想参加高考了,说要拆掉思维里的墙,出去环游世界做建筑师。我们全家说不过他,来来,你快给老子把场子收拾一下。

    ”我硬着头皮拨通电话,孩子打开免提,我同学他姐全家都坐在电话边。同学用微信偷偷给我通风报信,阵势像反传销组织。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聊。

    我发现这个孩子思路很清晰。他很清楚自己要做建筑师,也天才般地发现,建筑师的核心和当前的课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英语、数学、几何、地理和历史,他都能自学。天天做高考卷子对于建筑师实在毫无意义,甚至是阻碍。

    他对中国高考的观点,深得我心啊!但是这是我同学他姐的孩子,我要稳住。

    我想了想,回答他:“我认同你对于高考的观点,但有一点我想你也许同意。在今天的中国,高考依然是你接触到优质的建筑专业教育的最佳路径。我们且不说你们家有没有钱让你环游世界,但是其间遇到个高人愿意带你,最后发现他是建筑大师的情况,概率太低了,而且不可控。

    “所以不管你参加中国高考还是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总需要一个方式让自己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要控制这个过程,就需要控制这个路径,就需要设计几个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就叫控制点,就好像你画弧线需要先画几个点,然后把它连起来一样。”

    “说得不错。”哥们儿发来微信,我信心大增,喝一口茶清清嗓子。“所以对于你来说,高考就是建筑师学习的一个控制点,也许并不是建筑师的核心,甚至有一部分是背道而驰的,但依然是控制点。人生每一层都要设置控制点。中学——大学——导师——业内大师,人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多层系统,我们没法直接跳过下面一步登顶。两点之间最近的,不是直线,而是阻力最小、控制点最多的线。”

    “好,我会高考,但如果我上了大学,发现学习专业毫无意义怎么办?”“有一天你上了大学,学得差不多了,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可以辍学。“但你还是需要设置控制点。大学文凭也许不一定重要,但是能极大提高你的成功概率。想想看,你是愿意请一名没驾照但有10年驾龄的司机,还是一名有驾照、3年驾龄的司机?“所以如果要放弃一个控制点,就一定要把握住另一个更好的控制点。比如比尔·盖茨,他写了一万小时程序,手上握着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合同。这个控制点对于成为程序高手显然比哈佛大学本科学历更好,所以他就辍学了。“

    再比如你叔叔(报仇的机会来了),他总问我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出国、要不要分手?其实,要不要离开,永远不是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没有控制点;只有‘离开做什么’才是选择,才有控制点。”讲完,不等他反应,直接挂线。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白。

    这个孩子一年后考上国内一所大学的建筑系,还有了出国读硕士的计划。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两点之间直线更慢的例子。我们都见过光的折射——光在同一个透明介质里走的是直线,因为这样最快;如果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光的传播就会发生偏折,这个时候,折线更快。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快,而是阻力最小的那条线最快。  

    上大学能够让我们更高概率的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虽然走了些“弯路”。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大学对于学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想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学中有珍贵的同学友谊,也有美好的大学生活,不仅有大楼,还有传道受业解惑的大师。

    除了这宝贵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大学给了我一段能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很少有人在很早之前就有人协助我们规划自己的发展,根据我们的兴趣培养能力。

    即使家里给我们从小就规划好了如何发展,但又有多少是真正让自己从内心感受到喜悦的呢?

    进入大学除了完成学业,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在社会上的那种生存压力,不必为下一顿饭的钱来自哪里而发愁;步入成年,父母也给了我们独立的空间;作为学生,学校和社会也给了我们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我们到底喜欢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怎么样将我们的兴趣转化为能力,获得自己理想的职业?

    我们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这些问题便有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当我们有了感兴趣的事情,我们有机会去尝试,看一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提供了我们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相比一个社会人,每个时代都给了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我们的试错成本也比较低。

    在慢慢探索兴趣,拓展能力的同时,我们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对于我来说是更重要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我们自由独立思考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边是学习思考能力。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遥远未来的动物。”已经有证据显示,一些动物会本能地“预备”未来,比如鸟会筑巢、水獭会筑堤坝、松鼠会储存食物,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并不是思考。狗在接受训练以后,可以做到因为15分钟以后就能吃到的一块大肉排,忍住不吃眼前的狗饼干,但是终极长度也就15分钟。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人性和动物性的尺度,就是时间。只有人类,有能力思考遥远的未来;也只有持续思考遥远未来的人,才能坚定地摆脱自己的动物性部分,才不会陷入具体的短期快感中。

    当我们能够思考遥远的未来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彩。

    关于为什么上学这个答案,我想等我们明白了我们要上什么样的学的时候,它就会自己跳出来的。因为当我们清楚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一生时,自然而然就会清楚哪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上什么样的大学?

    从兴趣出发,寻找价值,发挥能力,实现理想。


    从兴趣出发

    我们喜欢什么说不清,因为喜欢的事情太多,但我们不喜欢什么,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说出来。

    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做一个排除法。

    中国大学共有13个学科,92个大学专业类,630个大学专业。13个学科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我们可以选出我们感兴趣的学科,再去了解每一个专业类,很多学校目前有大类招生,让学生先去全面的了解专业大类里的每个专业,然后再进行具体的专业选择。

    关于毕业后在工作中专业知识的往往都没什么用了这个问题,我想课本上的部分知识会被时代所淘汰,但是在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对我们的影响会陪伴我们一生。

    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通过我们的言行举止不自觉的表现。就像大家常说的,看你做事的风格和思路,一看你就是学什么什么专业的吧。

    我们也可以利用MBTI进行性格测试,全面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

    MBTI在线测试:http://www.welefen.com/lab/mbti/

    (根据性格、兴趣去选择专业,而专业的特点又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大学专业与个人性格的关系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找到适合我们的专业呢?)

    当通过性格选择专业后,我们要理解一下兴趣是什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性格能够代表兴趣吗?

    在古典老师的《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中说道: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

    好奇心害死猫,安安稳稳多好,人类为什么还要有“感兴趣”这种奇怪的设定?进化心理学发现,兴趣是一种应对成长中“不确定”的情绪——当我们遇到“不确定”,我们会下意识地夺回自己的舒适区寻求“愉悦”。所有的成长都来自舒适区之外,这样一来,我们永远也无法成长。这时候“有趣”的情绪会出现,帮我们读过难关——此时大脑跑出来个小人挑逗:“多好玩啊,要不试试看?”于是我们继续前进,越过那些不确定。兴趣鼓励我们走出安全区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而世界变得越来越大。兴趣是成长的催化剂。

    大人把孩子抛起来玩耍,孩子会先有些恐惧,但是一旦被接住,他就会咯咯大笑,笑声像广场上飞起来的鸽子。几次之后,孩子只要一被抛起来,就呵呵地乐。他开始穿越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觉得有趣,他的勇气变得更大,他的信任感变得更强。

    有趣和愉悦的界限在于“不确定性”的程度。过于不确定的生活毫无愉悦可言,充满焦虑;而一旦不确定性太少,日子又无趣得很。有智慧的人懂得调配自己的“不确定”。

    好的生活应该是愉悦加有趣,适当的不确定。但是很多人对“感兴趣”的事情持有幻想,他们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应该是特别快乐、舒适、天生就会的。有这种新年的人把自己玩的很惨——他们钟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旦遇到苦难与不确定,就声称自己“不感兴趣”,然后闪人,寻找下一个“感兴趣”得事情。其实,他们要的不是兴趣,而是愉悦。

    面对自己的兴趣,不要浅尝辄逝,找到兴趣方向后去深潜,用自己的作品带给自己成长后的乐趣。把目光看得远一点,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都会经历一段黑暗期,是那么得无助、枯燥、看不见希望,但长时间的专注投入,会给我们带来期待的结果。如果不能够坚持下去,那么我们会一直处在寻找兴趣之中,很难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即使你内心已经明确地自己对什么感兴趣、知道你想要什么,依然会有一些更为社会认同的东西来诱惑你,要永远记得坚持,可能我们选择了文学,但发现学金融收入更多,愿意去基层服务,身边的人都去了大城市。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又有什么能比自己幸福的生活更重要呢?

    在MBTI的性格测试中都会给出一个和我们性格相似的代表人物,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列出我们心中的偶像,写下来你最欣赏的他们身上的品质。

    然后挑选其中三个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最终要得特点,组成我们所期待的身份。

    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我们期待的身份。那么为了成为那种人,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帮助我们进一步的明晰专业选择。

    易仁永澄:我和我的榜样


    寻找价值

    同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哪里更有利于我们实现期待的身份,

    应该选择哪所学校,那个城市学习呢?

    是优先考虑学校平台还是专业排名,或者是考虑城市?

    从专业出发,接触大师。

    如果想接触更多的可能,个人觉得对于学校平台和城市越大越好。

    具体是哪所学校,可以了解一下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本校学生的评价。

    至于城市发展,水木然的这篇文章共大家参考。

    “你在的城市,决定了你的命运(深度)”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0400485&ver=1434&signature=ZDI4dRYFY-vIZbFEDgrfBVd3rA108ugrl97BFtohLVeEEEGgt9dyfrfXUMe3FF3*2XBK86w3RwU5OEfGNmT3diwxSQ9dDALSKaiSTqYqZQx9t2AfEWYHSyvU0tbuDXGG&new=1

    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变化,通过不断地变化提升自己的反脆弱能力。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用自己期待成为的身份去思考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仅凭当前的情况限制住自己的脚步。


    发挥能力

    我们通过兴趣和价值来进行了专业和学校的选择。

    那么最后就看我们的能力,也就是最后高考的分数,能够上哪所大学了。

    怎样评估自己的能力?

    自己最近的分数相加除以考试次数得到的平均分数?

    因为还有一百天,加上了时间的维度,我们还有增长的可能,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能力:现在的能力+未来的能力

    现在的能力就是以往的平均分数,未来的能力,用一百天的努力,提升分数的可能。这里以平均分550为参例,达到这个分数,基本上掌握了大部分知识内容,提分的关键是突破失分点,有重点的练习,预期提分50分。这个提分分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议与有经验的老师根据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计划去商定。

    通过自己的能力,来选择目标院校。建议选择三所院校,十分一档,预估能力分数为基础,上下加减十分。

    实现理想

    确定目标院校之后,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梦想看板——愿景视觉板。

    心中的巴拿马

    愿景视觉板(Vision board)是心理学家创设的制定目标和计划的工具。在制作的过程中,用可视化的图片、文字等内容表达出内心的需求,可以帮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对特定目标的关注和持续的推进。简单的说愿景板帮我们把梦想可视化。

    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很有可能让我们陷入一个为了做事情而忙碌的漩涡之中,往往会忽略掉这些问题:我为什么做这些事?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拥有怎样的生活?

    当我们忘掉初心的时候,我们又会陷入到迷茫的漩涡之中,为了做事情而忙碌,最后很可能只是低水平勤奋。

    关于梦想看版的制作,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理想院校的相关资料,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打印出理想院校的标志性建筑,放在每天都能够清楚看见的地方,

    如果能够找到理想院校的学长学姐,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大学生活,那么我们的感受会更丰富。

    我们要努力想象,当我们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这个想象的画面越清晰越好,它会帮助我们唤起内心真正的渴望。

    还记得,高中时候一位学业有成的学长回母校做分享,向我们介绍了他的求学工作经历。我内心也燃起了想要去哪所学校的梦想。虽然最后去了其他的学校,以后可能也不会选择哪所学校了,但是那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在我脑海中依旧是那么的清晰。

    到这里,上什么大学的问题就告于段落了。

    Just follow your heart

    我也知道,很多人会怀疑这些方法到底会不会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也不敢肯定能够找到,因为认识你自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根据罗伯特·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我们要将愿景、角色、价值观、能力、行动、环境六个要素相契合的时候,才能够“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既然这么难,那么是否就放弃了呢?如果放弃了,我们就真的很难在过上自己想过的一生了!进行初步的探索,让我们找到一个方向,也会帮助我们更下笃定的面对未知的恐惧,更好的投入到枯燥无味的学习中去!

    Ps:学习的过程我认为是无趣的,远不如打游戏、追剧来的爽,但通过无趣的学习取得自己理想的结果这个却充满了诱惑!

    聊怎么考大学,不聊怎么提分,聊一堆乱七八糟的认识你自己。是不是跑题了?

    只有发自内心的向往,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战胜哪些枯燥无味的漫长岁月。

    怎样考上理想的大学

    如何选择方法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方法一:系统分析,层层递进,多点可控,反馈机制。

    首先,我们结合现在学习情况,对于整张试卷上的能力匹配度进行标注,识别出能力分部图,这个可以用题型进行分类,找到每个题型中不足的知识点。

    以部分地区数学试卷为例:试卷包括三部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一张试卷上,每种题型背后,有那个知识点是不理解。这就是我们的知识薄弱点。

    经过对每一张试卷的分析,我们看到自己的知识薄弱区,一边测试,一边解决。

    我们将接下来用80%的时间去攻克薄弱点,20%的时间去巩固已经掌握的部分。

    这种有意识的筛选识别,远比我们单独的一道题的纠错高效的多,因为它从整体上让我们清楚了到底我们哪里弱,那里应该高度重视。在后面的测试中,我们也要重点去看,自己知识薄弱点存在的问题是否解决。定期的回顾与自我反馈一定要有!否则对于知识薄弱点的攻克效果将大打折扣。

    方法二:问题清单

    这个工具是辅助方法一的,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直观的掌握们知识薄弱点。

    我们提到对于自己的的知识薄弱点进行标注,我们可以将自己一个学科的所有问题按序号的形式写到一张纸上。当自己彻底攻克了这个知识薄弱点之后,就将其从问题清单上划掉,避免我们对问题进行遗漏。

    方法三:概念学习法

    李笑来老师做图书馆的母亲曾教他如何阅读教科书:“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所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在理科的很多知识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课本上对于一个知识点的介绍,介绍了这个知识点是什么,不是什么,在哪个范围内适用,哪个范围内不使用。然后给了我们几个练习题,去检查我们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方法四:卡片——知识树/问题树

    对于我们学到的知识点,我们对于每个知识点可以制作成一张卡片,切记,一张卡片上只放一个知识点。卡片大小根据自己的需求情况制定,但尽量做到标准化。卡片做的作用是为接下来的知识树和问题树做准备。如果你想做一个整本书的思维导图,那么除了将知识重点放在一张纸上,我们还可以将知识卡片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思维导图。导图上的每个知识点,我们整体的梳理了一遍,这种将所有内容直观的放在自己眼前的感觉,让我们更加容易记忆,并掌握整体内容。

    问题树,是发挥卡片作用的关键。我们把所有的卡片整理好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拿出我们的知识点卡片去解决。卡片的独立性决定了它的灵活性,它不再是只能固定在笔记本里不能动的知识点了,它是可以随意排列组合的卡片。便于我们对知识点的一遍遍的回顾。它就像是扑克牌,我们可以根据问题打出我们满意的牌面。这样的话每一个知识的点作用更加直观。单个的知识点记忆,很枯燥无聊,但是它放到了使用的场景内,它的意义与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知识树

    知识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知识树简单的说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后的思维导图,它对于我们记忆课本中的内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问题树的方法对于高中知识是否适用,我没有尝试过也不得而知,但是问题树的办法对于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任何问题都不仅仅是由一个原因构成的,关于如何高效的学习除了学习方法,还有持续学习的动力等,仅学习的方法和动力这两点就有很多对应的内容。

    对于长期保持学习的人,如果想让自己的知识能够记住,并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我们做好笔记,定期回顾,找到应用的场景用这些记录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卡片模板

    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我用卡片记录的方法写出来的,我提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怎样考上理想的大学?我将以前积累的知识卡片翻了翻,然后把相关的知识卡片拿了出来,重新排列组合,就有了这篇文章的基本的框架了。再通过不断地学习补充,向专业人士请教,才有了这篇大家看到的文章。

    我对我的记忆一直不太相信,以前看完一本书也就是看完就忘了。但现在我会在看完一个章节之后,就写一张卡片,来回顾一下这个章节讲了什么内容,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还会拿出单独的一张卡片来做记录。等读完了一本书,我手里会有十来张卡片,这样把这些卡片按顺序排列一下,就有了整本书的思维导图。以后遇到相关的问题,这本书里的卡片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

    记录卡片的过程很有意思,有时候自己也会冒出一些灵感,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有趣且高效的办法,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体验一下。因为这不仅限于高中知识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方法五:做老师的朋友,做同学的老师

    以前有学长回到高中做分享,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与老师要平等的交流。以前我不太清楚,这个到底是个怎样的状态,都是老师教学生,哪来的平等?

    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平等的交流不是老师单方面的输入,当我们有问题的时候就问:“老师这道题应该怎么做?”在问之前,我们自己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去推理解答一下,如果有了答案的话,可以和老师聊一聊思路是否正确,我们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解答这类问题。如果自己找不出答案,那么把难住自己的点和老师说出来,这样老师才能有重点的对症下药。千万不要怕老师麻烦,相信我,我们敬爱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上是那么的无私。在我们物理老师忙不过来帮我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化学老师拾起了她多年未碰过的物理知识来指导我解答问题。

    到大学之后,更应该多和老师做朋友,想老师请教自己不懂得问题,但只有我们自己提前有过思考的时候,才能够和老师更好的交流。这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除了做老师的朋友,我们更要做的是同学的老师。

    只有我们能够清晰的将知识讲出来,指导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掌握这个知识,正所谓“凡不可落于笔尖,必未曾想清。”对于会进行自我欺骗的大脑,显然将知识拿出来教会别人才更靠谱。

    方法六:精力管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情绪影响我们的状态。

    合理的作息时间,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让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我们高强度学习的重要保障。

    关于如何调整情绪,古典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像水学习,水是最高执行力的象征———江水顺流而下,遇石则跃,遇弯则折、遇洼则漫、遇到悬崖则飞身跃下,粉身碎骨又立即重汇,最终汇入大海——一路畅达,从无滞碍。水之所以做事畅达,因为水有自己的心法——清晰理解困难(水从不抗拒,全方位接纳所有的障碍)、不被情绪绑架(没有“一定要”,“必须这样”的想法)、以及不断的下一步行动——前进。

    古典老师也给出了“ETA”方法来帮助自己像水一样,调整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下面的困境4问:

    1. 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什么情绪?强烈程度打几分?

    2. Event:因为发生了什么事?

    尝试真实的描述发生的事情,尽量客观和真实的,别带自己的情绪化语言,如果你还是发现自己有情绪,一定是因为前面问题没有处理好,重复第1点。

    3. Target:初心——我(TMD)本来想要什么?

    4. Action:下一步,我能为此做点什么?

    假如有人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重要?

    你可以问自己:下一步我能为让自己知道什么重要做点什么呢?

    如此类推。

    “下一步,我能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

    “下一步,我能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

    “下一步,我能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

    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这句话一个字都不准变。

    下一步——是要看向未来!

    我——从自己做起不要考虑别人!

    这件事——不是别的其他事,别走神啊!

    做些什么——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和消除情绪!

    方法六:时间开销记录

    认真地记录每天自己的行动,在哪里都投入了多少的时间。

    既然我们选择了学习,选择了突破自己的不足,那么我们为这件事情付出了多少呢?

    让时间做一个忠诚的记录者,见证我们的成长。

    也让我们清楚地看见,做一件事情的投入与产出比。

    这个方法很简单,找到一个专门记录的本子,坚持每天坦诚的记录。

    7:00—7:30 起床洗漱

    7:30—8:00吃早饭

    8:00—8:30  看《什么书》**页

    8:30—12:00工作,完成事情1、2、3

    12:00.......

    23:00上床睡觉

    然后一周一汇总,看一看自己为自己的目标都付出了多少时间。

    帮助我们调整目标,更好的行动。

    事情很简单,难的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否能够正视我们对于时间的消耗。

    同样,我们记录时间不仅仅是为了检讨自己,而是见证我们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看起来很近

    道理很简单,方法也都很容易。

    但真正能够发挥它们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上面的这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参考的方向,真的想为己所用,还是要到知识的源头去了解这些概念内容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什么用。并且在实践中去搭建起自己的学习系统,只有这样它们的效用才会进一步被放大。

    这些方法在刚开始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很笨拙,没关系,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第二原因是这些办法不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我们需要慢慢的去适应调整,将这些办法调整到最适合自己的状态,这样我们才会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笔者也承认自己也没有完全利用好这些方法,现在也在磨合中,但他们确实帮助我走出了学习的困境,一点一点的在朝着目标努力。也很感谢通过这次分享自己也系统的梳理了一下整个学习体系,感谢大家!

    内容有点多,但做好一件事情绝对不是一个点子,一句话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作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希望能够将众人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解决我们成长中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前当我学完一些知识之后就会觉得自己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法套路只有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才算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否则这些文字只是信息而已。

    在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个叫想象的东西在阻碍着我们,就像减肥,一看到了别人的好身材,自己就决定开始减肥,然后在脑子里想,我要管住嘴,迈开腿。好像就在想象的时间里我们就完成了管住嘴,迈开腿的动作,于是就不再有下一步的行动了。

    这个问题很可怕,但愿我们少用想象去解决问题,多采取些行动让改变发生。

    在《好好学习》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是什么曾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这些内容帮助我正在向自己的理想靠近,也希望它们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本文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正。感谢!

    参考内容

    《跃迁》、《你的人生有什么可能》——古典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人生目标、现实、后悔、和经历》——奶牛Denny

    《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李笑来

    《奇特的一生》——格拉宁

    《智识的生产技术》——梅棹忠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送给正在为自己学习的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hn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