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流在穿梭,喜怒哀乐我深锁”,一曲《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如一张时光巨网,一下将我裹挟到时光的另一端。
那时十几岁,拉上绿色窗帘,打开老式录音机。整个房间变成淡淡的绿色,温馨、清新且有活力。随着音乐摇摆身体,唱响房间。偶尔听到爸妈喊我的小名,我知道:该吃饭啦。
20岁出头,夏夜的操场,与同事找一片绿草如茵之地,哼着《当你孤单的时候你会想起谁》,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嘻哈逗乐。玩累了,骑上摩托,“轰——”三五分钟,就到家开始“背床”。
假期里,行李一装,包裹一背,再去“江湖”闯一闯——特别喜欢竞聘、面试。干一两个月,上路了,却也腻了。就道一声“再见”!继续回归“三尺讲台”。
那时的生活,好似没有家务缠身(洗衣的家务基本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都已完成),没有琐事烦心(我的时间全由我做主,计划不打折,心情无堵塞),也没有所谓的工作压力(好像轻轻一挥,就是顺风顺水)。
结婚后,感觉也没太大变化。双方父母都年轻能干,除了生活中有一些“娘家、婆家”之类的话题外,没什么改变。
生子后,好像与婆婆有一些家长里短,但主线仍是和睦友善;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健康等,确实有时让我长叹几口气,但日子仍不像别人嘴里说的那样沉重。生活上,有婆婆做饭、洗碗,有公公采购、扫地;工作上,有妈妈做榜样,有爸爸做后盾,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心里都有着落。
但是,2017年的11月,我原本幸福完美的“亲情天空”,出现了一个缺口——爸爸因病去世。虽然我们那么努力那么虔诚、爸爸那么配合那么乐观,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一天天地消瘦、疼痛…我开始感觉到金钱的无力、生命的脆弱、生活的无情,感受到生活不再那么简单,它有黑暗,它有残酷,它有让人无法承载的痛。它让30岁出头的我,没了爸爸;让2岁多的孩子,没了外公;让曾经和着爸爸的弹琴声唱歌的妈妈,成了形单影只。我们完美的幸福生活,一下收了尾。我们做子女的一边收拾自己的心情,一边坚强地抚慰妈妈的心情、时时细心地关注妈妈的身体…
不管怎样,生活仍在继续…妈妈慢慢地有了新的交际圈,有人聊天,还爱上了跳舞。我们子女的心也稍稍放下、放宽,也在慢慢走出那段“阴霾”。
公公婆婆依旧把我们小家的生活照料得井井有条:饭有人做,菜有人买,孩子有人接送。但不知怎的,感觉每天的生活还是挺忙碌的,工作也是“亚历山大”,睁开眼、迈进校,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再用力“挥动双臂”,也觉得“漏洞百出”。是年龄?是心情?还是能力?应该都有。
上个月,晴天霹雳——公公脑出血,十几天的抢救,依旧“无力回天”,遭遇如此重创,血压一向正常的婆婆,也开始高血压。现在,她每天都需要吃降压药了。我们这些子女们,一边忙公公的事,一边细心照料婆婆的身体。曾经的清晨,两眼一睁,开始吃喝;今日的清晨,睁开两眼,先做饭,再给婆婆测血糖、量血压,接着督促小孩吃饭、上学…
哎,曾经的日子里,我每下班推开门,电视前、沙发旁,是公公在看新闻;厨房里、锅具前是婆婆在做美餐,空气里飘着饭香。而今,我每推开门,电视是安静的、沙发是空荡荡的,厨房里也没有婆婆忙碌的身影(大人上班、小孩上学,怕她一人在家瞎想,小孩姑姑就带她去上班的店里坐),那些锅具凉凉的,以前闹腾的,甚至觉得有点拥挤的三居室,一下觉得特别的寂寥、空阔,一时空气酸红了鼻翼。正准备自己做饭,却发现,菜篮空空、冰箱空空…
才发现,一个人原来这么重要;才发现,曾经憋在心里的那句:“没有公婆,我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好”,有多么的不知天高地厚!
才发现,你活得轻松,就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才发现,把公公婆婆当做亲爸亲妈来孝敬、伺候,其实是给自己添福气!
年少再轻悦,时光不回头!终于懂得:时光的隧道,有鲜亮、有黯淡,无法回头,只能领悟,然后坚强,最后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