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坚持阅读,是多年以来业余时间坚持的最久的一件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所以仍旧在继续,并且成为习惯,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但现在看来,对读书这件事过于散漫,有看热闹之嫌,没有明晰的目的。
学生时代寒暑假读闲书,是农闲和家务之余最好的消遣娱乐方式。家住农村,母亲相对较讲究些,对子女管教的严苛,不多让跟村里同龄孩子玩儿,认为他们家教不好:不讲卫生,头上长虱子,脖子甚至脸上都能长污垢,满口脏话……。
所以在家只要力所能及找到的书都看:亲戚家的小人书,大队上订的杂志,甚至家里母亲的《赤脚医生手册》《中草药图鉴》……懵懵懂懂,常被大人诟病为“瞎狗看星星”。不管是看图还是读字,只是觉得有意思,原来除了写作业,干农活,做家务,学针线活儿之外还有这么多不知道的世界和未知的事儿,挺有意思的,其实多是好奇心所致。
年龄稍大些,做完假期作业,就溜空儿开始看业余在电大读中文的叔叔读的一些大部头文学书籍和借到小说期刊。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对书中人物心中充满了各种疑惑,用非黑即白观念给书中人物的定义。书籍里的故事远比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所以有时间自己都不想出去玩了,窝在家只管看故事了。
初中在城里读,寄宿在学校,和高三学生同住二十多人的集体宿舍,并在她们的班级跟着一起上晚自习,下晚自习后宿舍里异常热闹,听阅读丰富的大姐姐讲列宁斯大林,彭大元帅,讲庐山会议,讲伤痕文学……。心中那个仰慕和崇拜啊,人家哪儿找来这么多书?咋知道这么多啊,难怪学习这么好!话也讲的头头是道……多看书就能做到这样!
后来离家上技术学校,班上几乎都是一些石油子弟,只有各别地方上考进来的学生。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所以与同学们联系的不是很紧密。闲暇时间很少参与同学间的打打闹闹,便躺在宿舍看阅览室借来的小说,和兴趣相投的同学交往多些。我不是一个聪慧的学生,在校时很用功的学习,也只能勉强拿到二三等奖学金。新华书店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理直气壮的蹭书看,曾用奖学金买过一些喜欢的书,至今还保存着《京华烟云》《基督山伯爵》和《实用钩织1000例》。
毕业工作了,因缘际会,很多同学都被分配到野外从事生产工作,我留在后勤单位,便有机会常去单位图书馆借书,业余时间多是借书看,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词句。那时不喜欢随同龄人疯玩,总感觉他们疯毛野道,狂妄不自知;也不愿意扎在同事堆里听东家长西家短,拉帮结派,更不喜欢飞短流长的扯闲篇,觉得没劲儿。心想:我可不能活成那个样子!
因为不常与人谈天说地,也不善交流,同事们总觉得我不接地气,不随大流,老是端着。
好吧,端着也罢,清高也好。自己觉得不孤独,有趣就行。
阅读最明显的收获是:多思多悟,修身自省,做人行事虚心,看人看长处,做事尽心踏实,学以致用,受益颇多;自己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别人眼里的我显得格外特别,大概是有气质的意思。因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以及自己这样的自我封闭,也失去了结交一些优秀的同龄人机会,至今留有不少遗憾!
因为常看书,有定性,坐的住,被诩为爱学习!每有通讯员写作培训便被派去学习,班组的一些资料便落在我头上,边学边写,看书也成为工作捎带一并的事。写通讯稿件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与文字工作结合起来的学习,让我的读书有点方向,更增加了阅读的动力。
没事了就读书,看闲书悦己,读育儿书学习科学育儿,看菜谱做家人们喜欢的美食,看专业书提升工作技能……逐渐,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事。
阅读,是从好奇开始,始于兴趣和喜欢,多于热爱和坚持,便成为习惯!
阅读,终归到底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是成为另一个更好的自己的阶梯!
近年来,发现因自己的散漫和随性,读书没有明确方向和清晰的目标,缺少选择和扩展……。
虽已是人到中年才有此觉悟,但也不晚。发现,改进,行动,便是我当下要做的事。
一直以来我读书读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