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7
书看才看了三分之一,却让我有了不同的思考:曾经也买过几本日本作者的书籍,所有的命运都一样——翻看寥寥数页。
是什么促使我改变,能有兴趣地阅读下去?
第一反应归功于成长——时间会让一个人成长,使大多数人逐渐接受曾经所排斥的事物。
随着阅读递进,看到书中描述的日本阅读量的顶峰时期,阅读平民化、涉猎广泛、现今60+的年龄段向出版社提出的建议(多出版某某作者翻译的他国作家书籍)等,让我多了一些其他的思考——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文学作品比中国文学作品多?进而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能安静地看一本日本作品。
我把这本书与我看过的其他日本书籍作对比(虽然看得不多,但是大致内容以及接下来怎么说都可以预想),发现是书本内容质量好坏的原因。
《阅读的力量》虽然是日本作品,并且主要针对的是日本读者,但是作者用词衡量、斟酌再三,使很多本该带有的本国用语习惯、情感弱化很多。简单的比方,就好像用书面语代替方言。
这样不带太多的自我感情色彩却又文字谨慎、谦逊的态度减少阅读障碍使人更愿意读下去。
曾经读过的日本书籍,翻开就有浓浓的日本特色,一眼就看出作者的国别。
那么,中文文学作品少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是不是也因为这样?有太明显的中国标签?
确实,读一本书就是在了解一国的历史。但是书籍的目的是吸引,让人有兴趣持续、自觉地深究,而不是反过来,我要看懂这本书需要先了解该国国情然后才去阅读该本书。这样就本末倒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