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原子弹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出来的吗?
听到这个问题,你可能马上会想到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研究狭义相对论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公式E=mc2。
E代表能量,m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c是光速。
根据这个公式,构成所有物质的原子,如果它的核心部分发生裂变,只要损失一点点质量,就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
正是在质能转换公式的启发下,20世纪30年代,欧洲科学家发现:
铀这种放射性元素,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发生核裂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的。
美国在1945年造出的第一颗原子弹,内部装填的爆炸物,就是铀金属。
爱因斯坦的身份,叫作“理论物理学家”。
他既不直接研究核裂变,也不研究铀元素。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原子能之父’不是我,我起的作用是很间接的。”
这样看来,知道E=mc2的原理,和造出最终的产品原子弹,中间可是隔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原子弹从实验室里的理论,进化到最终的战场武器,其实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智力管理”,它是把分散在不同学科当中的核物理知识和顶级科学家,通过人际网络串联起来,为了开发原子弹进行协作。
第二阶段叫“工程管理”,它是把分属于不同工业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原子弹项目上,为了造出最终的产品进行努力。
这两个阶段的管理,对我们的日常工作,特别是商业和科研项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系统工程”这个概念,它就和原子弹研发过程中的工程管理有直接的关联。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牵头的超级科研项目,“曼哈顿工程”的成功,至今都是一个经典的管理学案例。
美国政府投入的18.9亿美元资金,在“二战”时期只够维持9天的军费开支,却留下了4颗成品原子弹、3座国家实验室以及几千项科学专利,可以说是军事史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美国科学家和政府高层实施智力管理、工程管理的经验,也可以为我们普通人所效仿。
像齐拉这样的枢纽型人物,也许不是最受关注的明星,但他在不同部门之间维持信息流通,及时反馈问题和需求的能力,却是每一家公司、每一个团队都会需要的。
另一方面,最高决策者罗斯福的魄力,实际操作者格罗夫斯的执行力,加上部门负责人奥本海默的全程参与,更是任何成功的商业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三位一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