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108篇。
你的用户是否有鲜明的标签?今天继续谈这个话题。
这很容易跟营销学的目标用户分析牵扯上关系。以前我们进行用户分析,什么年龄层,什么职业背景,什么收入水平等等,这些概念是大类分析。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做完还远远不够。
有一篇雕爷的文章《品牌的消失》,里面做了很好的诠释。品类型品牌都将消失,得以生存的是生活方式品牌。品类仅仅是我们大脑里最初级的分类,在这个大分类里还有各种标签,在一个大的品类下,更多的是细分品类所代表的用户生活方式的共性。
而品牌就是用户认知体系下的标签,是用户一致性的表现。标签其实谈的就是用户生活习惯的一致性。基于用户生活方式的品牌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什么样的人群,一定有什么样的生活圈。打开你的微信通讯录,除了你的亲朋好友,大部分人都同你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比如我自己,2100多的通讯录,大部分人都是基于电商圈的,因为我做了十几年的电商,还有很多聊得多的朋友基本都是喜欢读书的或者我认为很有知识的,因为我每天都在读书,我喜欢获得新知识。
用户标签化决定了微信的兴起,决定了今日头条的估值,决定了千人千面,决定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终其原点是我们的世界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迅速被聚群了。
喜欢苹果手机的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喜欢小米,开宝马的你很难让他再去开大众,甚至奥迪他都不会容易接受。因为每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或几个相关的标签集。用户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这个标签集是一致的。当然,我也认为,如果不去洞察这些标签品牌的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些品牌一样会死掉,几年前的李宁不就是个反例么?
你的产品有这张生活方式下定义的标签么?
我相信一个新东西出现在你面前,你瞬间就会判断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生活方式是个综合的认知,你的经历,视野,认知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我们找标签一定是找一部分共性人群的最大公约数。过去我们接受大品类品牌,现在我们接受的是这个东西,这个服务是不是匹配我们的内心体验。这个内心体验也许就是一个巨大市场,因为一定有人跟你一样,并且通过互联网能迅速找到。
说这个又有的形而上了,举个例子吧,papi酱如果微博上说某个东西好,那那个产品必然大卖。所以她这个ip价值几个亿,papi酱不代表一个人,代表的是papi酱生活方式。
未来的产品一定是具有足够鲜明特性的标签,一部分人是死粉,而另一部分人是黑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会好卖的!
顺便再说一下我们读书会,读书会聚合爱读书的人,读书就是一种很大的生活方式,读书会旗下的书店,特别是我们现在定义的书店,就代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温暖的,随性的,舒适的,优雅的知识扭转空间。你觉得你们家楼下有这么家书店,你愿意去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