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勋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5-9-1
页数: 328
豆瓣评分:7.3分(912人评价)
我是从听喜马拉雅开始听蔣勋的声音开始,听了他的红楼梦解说及孤独六讲,后来看到这本书,才看见他的文字,写作表达和他讲述表达的方式一样,不高深、易听、好看。这本书,对于外行的我来说,一来可能很好地梳理对中国历史的记忆,二来可以初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及渐变过程,这是一本既补充历史信息又补充美术文化的知识书。
一、观书有感。
1.宗教艺术画受外来民族的影响。
佛教原来产生于印度,在北魏,中国的北方,受外来少数民族的信仰影响,宗教内容变成北方绘画最主要的题材。经过北周、隋朝以后,进入唐代,北魏以来的印度画风,一下子转变成一个中国式的佛教艺术画。这部分内容特别容易关注,因工作关系,接触过唐卡,曾经看过水陆画(佛教组画),看诸佛菩萨圣像各极其妙,原来缘起于此。
2.大自然太伟大,而人真是很渺小。
五代分裂局面下,绘画新风貌。开创了中国山水水墨画的技法,这些画风改变的背景与时代背景关系很大,特别有意思,有些画家把山水越画越大,人物的比例却越来越小,到了元朝,山水画里甚至连人都不画了。后期也影响各朝各代的发展,有些画家,例如王维,不接受当朝当官,归隐山田,看着他们的画,特别有意思,原来有些大山大河大江大石,放着艺术家的眼界和规避。
3.宋代的“格物”。
来自宋代的哲学,也就是对每一件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去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宋代将这种“格物”精神应用在绘画上,就产生了许多非常写实的、严谨的花鸟画。现在周末只要天气好,我们会在户外射箭及泡茶,路边的小花,塘池的荷花、雨后树上长出的白蘑菇,如果仔细观察,即使再小,也有复杂精密的结构和组织,就算是看一片叶子,它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排列方法,用这种“格物”去看大自然,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二、查评有感。
豆瓣上此书评分没上8分,让人有点意外,仔细浏览外界评家,多数说此书太过简单,可以归成少儿读物,哎呀,以我的水准,就得看这些浅学易懂,重刷历史之余,我还找出中国历史朝代演进图呢。
蔣勋在书中传递“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的活泼的生命力。”
如果让我去看一本单纯的历史书,可能不一定会翻阅下去,但这本书看的是美术史,里面全是翻出传统的历史画作讲解,看得太有滋有味了,如果小时候能这么理解美术,现在就不至于混成这狗样,传统的美学过去一直没发现,现在看孩子小学的语文课本,文字内容那么美,为何那时的我,看过就算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