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外来工子弟学校,当一年级班主任。一周22节课,5个早读,周日晚上开会,周三晚上家访,每天利用空余时间电访,并且记录电访学生的内容。周五下班前上交会议记录、电访记录、备课本,备课本上每周不得少于4篇教案。
有些学生刚结束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从老家来到父母身边还不习惯,常常闹情绪,有时上着课突然就哭起来,老师就得想办法安抚。每一个当一年级的班主任的老师第一个学期都会瘦。
批改作业不能要学生帮忙,必须老师自己全批全改。第一个月,每天晚上不到一点不能睡觉,月检还落了个“c”等,长期这样也吃不消啊。于是,偷偷向优秀老师取经。原来,上课前,老师会评讲(其实就是讲答案),学生做错了自己改过来,组长检查后再交课代表。字写得实在丑的学生,有两本作业本,一本是自己写的(这本给科任老师检查),另一本是成绩好的学生帮忙写的,这本交领导检查。(这种操作不会告诉字写得丑的学生)
第二个月,工作效率提高了,但还是“b”等,因为没有每道小题打“√”和“×”。打√不规范,没有45度角。这件事,我在心里面琢磨了好些天,假如我用金属条做个45度角的模型,在墨水里蘸一下,就像盖章一样,打“√”不就标准了吗?但是怕被发现扯到工作态度问题上,最终没动手制作。
为了应付各种量化考核,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学生学习课程之外的事。
听说有一所学校管理没有这么死板。于是到了这所学校。确实如外面说的那样,不需要每周交会议记录,(偶尔抽查)教案,教案没有规定篇数,只要求你教到哪里就把课背到哪里,到放假再把备课本交上去,学生作业只要求每天有就行。然后每一个月的月检也不会要求打钩规范的45度角。我做得比较开心。后来有熟人介绍到收入高一点的学校,我都不愿意离开,当介绍学校的人问我收入低都不愿离开这所学校是为什么时,我回答,我到学校是来教书的,不是来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所谓的标准化任务的。如果不是为了到我喜欢的海滨城市定居养老,我是不会离开这所学校的。
在这所学校,我能有时间总结教学经验、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且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用每天上课第一件事就是对答案,特别是我的拼音教学得到家长的认可,为后来招生打下了基础。暑假,我在外面摆点招生时遇到一个家长,他有两个邻居的孩子在我班,他说,他们的父母每天上班没时间管孩子,但孩子能自主阅读,很佩服我。如果我又教一年级,他每个月额外给我600元,他还有几个朋友正在找学校,要他们也把孩子送到我班上来,然后他们每个月都给我600元。我谢绝了,因为我们班的学生家长信任我,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这位家长和他的朋友都是收入不错的,基本上是选择高收费的学校。这事不能跟学校领导说,否则,只能放弃现在这个班,去教一年级,民办学校是以生源为重。
月检是领导防止老师偷懒的管理手段,但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有思想情感的学生,拿工厂的量化标准来衡量老师的工作能力,这是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成绩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