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名:重阳节
时间:九月九日(农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小学学过,大家应该不陌生。诗中提到的九月九日是个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在唐代和宋代都是法定节假日,休假一天。明代放假的节日不多,重阳节休息3天,可见明代对重阳节的重视。
节日起源
《西京杂记》记载,汉朝的人在九月九日这天要佩戴茱萸,吃饵块,喝菊花酒,说可以让人长寿。这个风俗可能从古代传下来的,但是具体是怎么来的?《西京杂记》作者也说自己并不清楚。
《西京杂记》曰: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当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荆楚岁时记》(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世来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近代多宴设于台榭。)
重阳节在唐代以前还只是个时间概念,九月九日,在《岁华纪丽》称为重阳节,宋代以后确定节日名称为“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梦梁录》里说,因为九是阳数,月和日两个数字都是“九”,因此叫“重阳”,因为有两个九,也有叫“重九”的。
节日风俗
从王维的诗中可以看到唐代重阳节至少两个风俗:登高、佩戴茱萸。
为什么要登高、佩戴茱萸,《续齐谐记》有个说法:东汉时方士费长房对他的朋友恒景说,你们家将有灾难,赶紧回去和你家人用袋子装茱萸绑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去喝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恒景按照费长房的说法,全家登山,等晚上回来一看,家里的牛羊鸡狗全部都死了。现在大家每年的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妇女佩戴茱萸,就是起源于这个传说。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茱萸是红色的小果子,也是一种中药材。为什么要佩戴茱萸,《风土记》说茱萸在九月九日的时候成熟了,气味比较浓烈,可以驱逐恶气,抵御初冬的寒冷。
王维在诗中说“遍插茱萸”,这种小果子怎么插在身上?有些人提出了异议。《续齐谐记》里说的很清楚,是用红色的袋子装着茱萸,绑在手臂上。再看《风土记》,说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就是将茱萸整枝折下来,再插在头上。
《西京杂记》里没有记载汉代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风土记》也没有重阳节登高的说法,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或许是在晋朝以后才形成的。
风俗演化
九月九日佩戴茱萸、登高的习俗一直被保留,在后世又增加了一些其他内容,其中一项就是宴会。隋代文学家杜公瞻(zhān)也说九月九日的宴会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但是这个风俗从汉代以来就没有变过,现代的人将宴会设在高台上。
宋代的人生活比较豪放,重阳节这天登高,登到高处就在高处进行宴会。宋朝人过得有趣味,重阳时节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宋朝人重阳节要赏菊,饭店用菊花扎成门洞的形状迎接客人。人们将菊花、茱萸撒在酒里喝。
《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梦梁录》……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明代重阳节过得也还雅趣,重阳节这天登高还带着茶炉子、餐具和酒具野餐。在明代登高登的不一定是高山,登比较高佛塔和高的楼阁都可以叫登高,登高在明代似乎已经形式化了。
《帝京景物略》:载酒具、茶垆(lú,)、食榼(kē),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
重阳节到民国时,已经淡化了许多,民国《岁华忆语》只是说南京人在九月九日这天要登高,流传上千年的宴会及野餐没有记载。
其他演化
重阳节在明代也叫女儿节,这天父母一定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吃花糕,如果不去接,妈妈要骂人的,女儿也会埋怨,没有出嫁的小妹妹在家里哭,想姐姐了。
《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gòu),女则怨诧(chà),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
中国2012年底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定为“老年节”。
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整理:王瑜
2019年8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