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策略的尴尬

作者: 西秦木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08:04 被阅读61次

    文|西秦木子

    低价策略一直是我们的产品行销世界的利器,也是我们成为世界工厂的法宝。撕开表面的喧哗,看到的却是一地尴尬。

    1

    听各路大神谈创业,谈企业经营之道,出现概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市场定位。可惜,普遍长期的低价策略,已将中国企业逼进了一条死胡同,低价低质已成为通用标签,因此,市场定位基本上都是空谈。实际上,一个新公司,不论前期凝聚了创业者多少梦想和情怀,一开业,似乎就势不可挡地滑进了低价策略的轨道。

    低价切入,打开市场,有一定积累之后,再提升,进入更专业的领域,这是很多创业者选择低价策略时内心的自我安慰。可惜,开弓没有回头箭,习惯了躺着的人,不会坐,更不会站。不是不想,而是坐起来费劲,站起来更费劲。

    我有一个朋友在某上市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几年不见,国庆假期约在一起喝茶。谈起工作近况,他说:“我一直很郁闷,每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一款产品推进市场,受到某个大客户的青睐,下了全年的订单,客户也签了样板,这时候,老板却让我更换材料。”

    我说:“为什么?”

    他说:“老板说没钱赚。”

    我说:“不可能,老板只是想赚更多的钱。”

    他说:“换材料,出了问题,却要我负责。”

    我想起自己之前的从业经验,安慰他说:“没事,很多老板都是这样,低价抢单,然后以次充好,利润最大化。真的出了问题,丢了客户,老板也只是发发脾气而已。下次一样继续这样干。”

    因此,一个很好的产品,一上市,很快因各种问题节节败退。没办法,老板只好天天守着研发工程师加班加点,拼命开发新产品补救。一浪更比一浪快,却很难扭转水位下跌的趋势。弄的企业上下人人烦累不堪,还出力不讨好。经常见到这种情况,老外要一款产品,老板抱出十款样品给Ta看。十款样品功能差不多,只是价格一款比一款低,弄得老外根本不敢选。因为选其中任何一款,你都可能换掉外壳,以次充好,出更次的那款给Ta。

    类似的情况很普遍,导致我们的产品很难上档次。开放三十多年,大部分企业仍然在低价区里互撕,几乎以原料价格外销产品,苟延残喘,始终无法建立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

    2

    产品低价销售,老板赚钱少,团队配置及员工福利自然是一路走低。这是一个死循环:产品售价低造成利润薄,企业无钱请高端人才,开发制造不出好的产品,高端市场进不去,只能走低端市场,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

    很多两三百人的工厂,一个本科生都没有。全凭老板年轻时在大厂打工时积累的一点经验死磕,做OEM,或者来料加工,或者干脆仿冒别人的产品。问他们未来的打算,大部分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今天不知明天的样子。遇到客户验厂,就用停电、放假等接口搪塞,实在不行,跟朋友借人撑门面,应付了事。

    一些抓住机遇做大了的企业,不能及时转换观念,更新、强化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造成人员青黄不接,战斗力不足,难以适应更大、更专业的市场需求,结果是苦求多年的大蛋糕,到了嘴边上,又眼看着一个一个进了别人的嘴巴。

    十年前认识一个做非标设备的老板,偶然的机会给丰田做了一台齿轮清洗机,由于价格不到日本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一下子招来很多订单:各种清洗专机、烤箱、及箱体捡漏设备。老板高兴坏了,立即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可惜他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低价区,资深工程师五千块,本科毕业生两千五,忙乎了一个月,一个人都没有招到。眼看订单交期不保,才咬牙八千到一万二,请了三位工程师,一人一台设备,老板天天守着加班加点,二十天完成设计。材料采购、加工,又赶了二十多天,设备组装成功,按期交了货。老板觉得自己带领老部下全程参与,跑了一遍,已完全掌握门道,可以自己干,完成后面的订单。为了节省成本,找借口辞了那三位工程师。后来,听朋友说,他每次都是接了单才找人,甚至发给别人设计,然后按图采购,自己只留几个同村出来,跟了他十几二十年的工人,做组装。

    朋友说:“谁都算不过他。”

    我笑说:“难怪十年前两百多人的工厂,做到现在只剩下五十人。”

    朋友说:“人人都想做大,都在寻找机会,但机会真的来了,却用老办法来对付,希望用最便宜的人,最便宜的材料,搭建最辉煌的事业金字塔。”

    我笑说:“是的,想想,好尴尬啊。”

    3

    俗话说,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一分钱一分货。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每当做选择时,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很多,可以找到或做出更低价的好货。因此,拼啊,抢啊,最后落在自己手里达不成时,就用偷梁换柱的老办法对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老外已对中国门清。同时,国人也更多地了解了世界,吃的、用的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可能正是大家觉得这几年生意难做的原因之一。早两年,国人去日本扫马桶盖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一个厂家生产,为什么大家要舍近求远,去日本买了背回来?因为质量不同。马桶盖可以去国外买了背回来,其它对生活品质影响更大的物件,当然也可以去国外买回来。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各位大佬,别再把次品卖给自己人。自己人忍辱负重,用次品几十年,兄弟姊妹情分已用尽了,你们再造卖次品给我们,就别怪我们翻脸。

    中国制造要摆脱低质低价,摆脱血汗工厂,做出有技术含量的高质量的产品,就必须重组更新,产业升级,从思想观念,到人员配置,全部来个大反转。我们不差钱,更不缺人才,而且有自古传承的勤劳品质,只要观念改变,组织得当,一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品牌产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低价策略的尴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tt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