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主动给自己“贴标签”」可能是一件坏事?

「主动给自己“贴标签”」可能是一件坏事?

作者: 90000Tank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3:57 被阅读0次

    曾经从笑来老师那里学习到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如果你激发了自我认同感,那么你做事就会是自动的:因为我就是这样(对自己有高要求)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有高标准)的事儿。这种自我认同感的确可以激励我们自己的成长,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建立认同感的方式如果不对的话,很可能对自己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用「贴标签」来建立认同感的问题

    “成长思维与固定思维”
    认同感有时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

    有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式思维模式。前者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成长,可以理解为通过做事情可以改变人;而后者则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可以理解为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干出什么样的事儿。

    乍一看这两种说法就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到底是鸡先生的蛋,还是蛋先生的鸡?是办这样的事情促使人成为了这样,还是这样的人就办成了这样的事儿?这里的微妙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做什么样的事,一个是做什么样的人

    做人与做事

    「贴标签」的做法其实就是先告诉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2018年的一项实验研究,在同样的条件下,告诉一个人“你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要比告诉另外一个人“你要做一件帮助别人的事”,会更能让前者去帮助他人。但是这个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如果前者遭遇过一次挫折,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当帮助别人的事情难度并不大时,前者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一旦帮助人的难度开始变大,那么前者就会变得更容易遭遇挫折。研究者分析这是因为前者陷入了非黑即白的固定思维模式:“我或者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或者不是”。本来他们也想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但是一次帮忙失败之后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害怕再次失败,结果再有帮忙的机会也就没有继续帮,慢慢的到最后就会认为原来自己不是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而那些只是做事情而进行行动的后者,他们在面对更困难的帮助任务时,却更加乐于尝试。

    对外公布计划可能会让你变得更糟

    “人设有时是一种枷锁”
    寻求改变的反效果

    接下来是另外一个实验:关于改善改变自我。研究者给受试者规定了有助于他们改变自己的任务以及一个期限,要求受试者每周要领取两个任务来训练自己。研究结果表明,完成任务的受试者,在最终被测试时确实已经朝着自己期望改变的方向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那些没有完成任务的受试者,测试结果却是他们不但没有往他们想要的方向改善,甚至还向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研究者推测,这也许是因为这些人自己也对自己很失望,士气受到了打击,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其实比自己预想的还要更差”。

    从上面说过的观点来看,对外宣称要改变自己,就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但是关键不在于「贴标签」的方式和结果,而在于之后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个标签就是真的,如果没有做到,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贴

    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成

    简单的说,固定思维模式就是琢磨自己是个什么人,也就是认同感。而成长思维模式考虑的则是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他们对于个人成长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成长开始时,建立认同感对于人的激励非常有效果,因为它会给你一个积极的反应,让你可以开始去做。但是,成长初期的认同感是比较脆弱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很多人还并没有真正的自信,一旦出现了任何挫折,就会很容易开始质疑自己。所以真正坚实的认同感,应该是以自信来作为基础的。而自信不是来自于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人,或者你自己想做什么人——是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把事情做成和做好

    写在最后

    综上,标签和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你是科学家,那就应该性格内向吗?你是程序员,就应该只懂编程而不懂生活吗?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而不是自己头上是什么标签。

      参考:
    * 《要做事,不要做“人”》(「得到」·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动给自己“贴标签”」可能是一件坏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w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