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题目绝对不是为了做什么广告,而是从用户角度写下我对这个栏目(产品)的一些理解,也希望能够帮助内容创业的人从中找到某些原则,来开发出更适合用户的产品。
我想说的是得到APP的“今日学习”栏目,也就是改版后的罗辑思维。
说这个话题前,先让我捋一下我个人对罗辑思维的一些理解。
可以说,在过去四年的罗辑思维节目中,我一共也没有看或听多少期,原因有以下几个:
1,有些节目以偏概全,明显罗胖知识储备不足,有误导嫌疑;
2,时间太长,一集节目少则50分钟,长则一小时以上,有几集明显看得出是在压缩时间,语速加快,这样就更无法在碎片时间听完了,有了畏难担心心理,于是打开次数也减少了;
3,围绕着罗辑思维有一些公益网站或收费性质的APP,只要花点钱就可以看到小编整理的文字内容稿,何必专注于听,看的效率也很高呀;
4,我从来没有一次坐在电脑边上完整看完一集视频版的罗辑思维。这个大概跟我的学习习惯有关系。2010年前开始,我就不觉得什么东西的学习,是价值大到必须正襟危坐来完成的。甚至个人认为类似罗辑思维栏目就是要在闲杂时间做杂事时听的。在罗辑思维节目前,我边做杂事,边听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少帅张学良》,《红楼梦》《三国演义》、《胡雪岩》、《曾国藩》、《黄帝内经》........,搭配做事来听,这样给我的好处就是至今记忆深刻,甚至能回忆起当时的做事场景。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创业故事。
就在前年,我不经意间参加了一个微信分享群,此群目的就是群主找来很多行业精英、牛人大咖来做主题分享。此群配有速记师,老师选择都是行业佼佼者,很多人我想各位都听到过。老师通过微信讲授一小时左右,速记师文字一条条在微信里打出,帮助群友理解。应该说做得比很多收费群要好很多。为了将此收费群做得更好,群主像群友征求意见,怎样能够有更好的课程体验。
记得当时群里众说纷纭,意见纷纷。有人提议最好有视频,理由是看PPT更方便。围绕着这个意见,两派各述其词,到底要视频还是不要视频呢?
看到群主新开的讨论群,瞬间就999条未读信息的架势,我实在按耐不住,也加入了探讨。我的意见肯定是不需要视频,我认为讨论的这些都不是重点,根本没抓到事情的本质。先问出好的问题,再进行有效的讨论才不会劳时费力。
问题:
1,假如要视频,请问网络问题如何解决?当时每周开课两次,当晚8点,很多群友还是在下班途中,以前较少的流量听语音看文字问题都不大,如果开视频,怎么保证流畅度呢?群主是个牛人,表示已经找来视频网站赞助,不需要另外分担费用。可是流畅度问题到底能解决吗?到时候还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直到今天,我想混沌研习社还是不能说解决了流畅度的问题吧?尽管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自建APP,只能说有些好转。
2,收费课程的关键是什么?主要还是收费内容的有效性。如果效果不明显,活跃度不高,老师讲课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学员的互动以及问出问题的质量也会有折扣,久而久之,很多高素质的学员就会离开,或者打开率很低,群将会沦为垃圾群。这个是重中之重。
3,为此,我提出以下意见。
一,如果学员程度不一,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就围绕场景学习,增加个人素质。比如,过年前,要回家。就找生活类、心理类专家讲授如何购买礼物,根据不同长辈挑选礼物的技巧;餐桌礼仪,待人接物(同学,七大姑八大姨,逼婚...),幽默交际,上门相亲等贴近生活的内容;甚至可以找来一些IT技术大牛教授你如何有效抢张火车票的内容;招聘季可以讲授招聘,应聘方面的技巧;.......如果有其他学员提出想学某方面的内容,就群内投票,众筹课程,临时加课安排。这样规划好一年的课程逻辑,全群贴发,遵照执行。这样大家就会提前安排出时间,也会对内容有所侧重,问出有质量的问题;
二,如果围绕着创业话题,也是一样遵照课程逻辑,互动一定要多,包括线下见面会等等。
三,每周学员分享,无论是文字书面还是实时语音,激励讨论;这点不是问题,群本身就很活跃。关键是有效率地启发式讨论。
四,重中之重,听课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群友省下时间,从而更加有效思考。所以,一定要和老师们磨合课程,最好是提前有大纲,根据学员程度不同,有所侧重。
五,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平均每个人都有六个以上的群,这就是个争夺时间的游戏。如果无味枯燥死板,估计打开率就很低了。讲课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不要说自己有意识到时打开某群形成条件反射。说难听点,即使到听课点签到发红包都未必会来,如果将群设置为不被打扰的群,想想看一周打开的机会有没有一次?所以,团队分两组,一组专门磨合老师课程,开发有效的课程;另外一组磨合用户,找到学习痛点和喜点。
六,还有一些其他细节,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是我在2015年11月份时给我所在群群主的意见。当然,群主也有自己的考虑方式。后来,基本延续以前建群时的做法,增加了视频,有一些线下的课程可以实时观看了,方便一些。次数不是很多,做为补充。
在2016年中时,群里又有一次讨论。群主说有某投资公司愿意收购,做价100万元,卖还是不卖?
记得当天中午,我还没有吃中饭,看到讨论如此热烈,我回了句:卖。他们说为什么?我一时间没时间回答,毕竟已经1点半,正准备吃中饭。中饭后,我跟群主留言说,创业一年,建了超过1000人以上的收费群,还有3000人左右的免费群,实在是可喜可贺。只是,我越来越觉得群主的创业思路还是没想明白,不知道着重发力点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哪里?课程编排得比较碎片化,无法形成合力。所以,我建议卖掉,况且还是你在管理。说不定可以引进优势外援,帮助一起开发课程。当时,我记得我已经安装了得到APP,那时的得到APP粗糙到不忍一看,简直就是实习生作品。
不是说穿上所有的名牌,就代表你就是名牌了。这么多优秀老师加身,可是他们没有跟你签独家内容供应喔,你无法控制老师内容的产出有先渠道哟;而且还缺乏二次深度开发;何况做为老师,怎么让他们使出毕生绝学来教,也是一个看家本领啊。否则老师讲的那套东西和网上视频里说的一样,那就没有尽心嘛。
如果不卖,我担心在没有练出看家本领前,很快就会被沦为平庸的群,因为一切互联网内容都是在争夺用户时间,游戏也好,文字内容也好,聊天交友也好,都是这样。当时已经冒出的很多收费公众号建立了很多群和APP,比如插座学院,熊猫学院,馒头商学院.......,又怎么跟他们差异化竞争呢?
现在,我还在这个群里。有很多人非常感激群主,是他的团队带领了很多学员完成了部分认知教育。收费低廉,轻松便捷。我也很感激这位群主,只是现在我打开次数真是越来越少了,我有很多其他内容需要去学,前后无法衔接的课程真是太碎片化了。群友新老交替,微信群本身就是弱连接的产物,要形成强连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现在的罗辑思维,达到了这个效果。我不知道罗辑思维每天推荐的内容,大家是一样的还是个性化分发的。只是,我每天早上打开罗辑思维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时,我觉得它总能够给我带来新的认识,新的角度启发,我感到有些神奇。
之前,我在的另一个群的群主在做一个小小调查,问每天打开这个栏目的人有多少?我说我是每天打开。原因有几个:
1,内容编排有一定深度,够实时前沿。这种紧凑程度绝不是想当然就能达到的,而是磨合出来的。每一条内容满足你的最少时间内的精度认知,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可以闲暇上网仔细查询;
2,标明内容出处,我很惊讶这些内容的选排,到底是人工搜集的还是机器抓取的呢?比如符合当下某一要点的内容阐述来自某一公众号,恰巧我也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可是我怎么就没有看过这篇文章呢?可见,即使公开的内容在罗辑思维知识团队手上还是能二次开发,二次传播,可不仅仅是文章照搬这么简单。
3,化整为零的思路。过去的60分钟,变成每天的早晚,效率提高很多。何况栏目众多,也形成了内部竞争格局。我想他们内部的产品负责团队也是卯了劲地在相互之间争夺用户时间吧。
4,我也给得到栏目提出过一些产品缺陷:蓝牙耳机无法控制得到栏目;看文字是否能换成护眼背景。我实际上是视觉型的人,如果真要我节约时间,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只是对着手机长时间谁也受不了。
罗胖在3月21日晚复述了他对“第一性原理”的理解。他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他很多年前就想明白这件事了。难就难在,他做为媒体出身,而且还读到博士,却没有被自己所学专业限制。这点我觉得很了不起。要知道,对一个手拿锤子的人来说,任何东西都是钉子,需要被锤的。很多媒体人,可以看出他们创业的内容其实跟原先干的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分发渠道变了。这不是创业创新,只是新瓶装旧酒。而罗胖就能扔掉这些经验旧识,开辟出完全不一样的江山。
他说的那句:换载体就要换样式,这句话乍一听,很粗糙,很平白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每个人都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自己角度来解释这个世界的。而他却说要像战胜李世石的机器人一样,回归婴儿般的思考,不带之前的经验杂念,专注于当下这步棋。
创业也好,公司上班做事情也好,就是要去芜存菁,看清问题本质,想明白很多事情。把事情做复杂是简单的,比如罗胖完全可以花100万去购买影像设备,这个我看投资人也不会反对吧,但是他就用了五万元全部搞定上线了。这根本不是什么精益创业思路,而是就是觉得想明白了,就应该这样。这里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高要求,自己是否能够打破惯性思维,想问题一针见血。
想到我2008年在长沙创业时的那个团队。那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咖啡馆讨论创业细节,其中一人说没有一辆像样的车到客户那里去怎么行呢?不知怎的,当晚话题变成了讨论车的问题了。后来,还是没有合作下去,双方的认知差距太大了。想事情想不到重点,还是不要日后滋事的好。
为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共勉:一切改变新技术的应用,都为了更好地还原事物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