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同学朋友里结果生娃都算早的,正所谓过来人经验,很多人都问我关于结婚养娃的一些心得经验,五一假期回了趟老家,跟很久不见的闺蜜小聚了一下,见面刚坐下,简单寒暄几句话,她话锋一转,口气里夹杂焦急的来了一句:你说我该给娃报几个早教班,有英语、逻辑思维、芭蕾、泰拳道……噼里啪啦一下给了说了七八个项目,我还没来得及消化,她紧接着说:每个锻炼学习的都是不同方向,你说我该如何进行选择。我可不愿意她输在起跑线上,竞争力从早教就得开始抓。
听她说罢,我在她身上分明看到了两年前的我。焦虑,焦虑,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就好像如果我不能做出这个明智的选择,就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就不能让她有一个好的未来。嗯,一模一样,惶恐的眼神,焦躁的语气……
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确可以向周围的所谓过来人求助,但是我们总会发现,有些拿过来就可以用的经验也许并不适用于自己的孩子,更重要的,做父母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就像我们学习一项技能一样,这其实也是我试用了很多拿来经验不灵的沮丧后自我学习并且尝试有效后才感悟到的。今天想说说关于早教的理解。
一、搞清楚你要孩子去上早教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里没有老人帮忙带小孩,所以到了可以去早教的年龄就送去早教,主要是看孩子,希望顺便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这样的目的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再比如你要去送小孩子去早教是因为你不想让他输在起跑线上,那就是赤裸裸在贩卖自己的焦虑,在你一次次在不同的早教机构刷银行卡付钱的那一瞬间,好像就排除了自己的焦虑,好像你的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说实话,这真的是成人自我在贩卖焦虑和自我欺骗;如果是因为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兴趣和天赋,想去早教机构去强化学习,这是可以的,但是建议报1到2个课程,不建议报很多,物极必反,必须考虑到毕竟是学龄前儿童,她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除了学习,享受童年才是她们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给孩子报早教机构前,父母必须搞清楚目的,有了正确的目的,才不至于做出错误的选择。像我这个朋友,她本身是全职妈妈,自己英语功底又很好,所以像英语这样的课程完全可以在家里教。如果孩子比较喜欢舞蹈或者其他别的项目,报一两个就好,别让孩子成了父母焦虑的牺牲品。
二、分清早教和早教机构的区别。一提到早教,很多人都无意识的跟早教机构划上了等号,这是片面的,早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学龄前儿童在知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绝不是简单理解为把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就是早教。看了几本比较权威的关于亲子系列的书籍后,虽各自表述不同,但他们的核心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早期教育涉及孩子生理心理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维度的和谐均衡发展,绝不可单纯片面的跟早教机构划上等号。
三、父母在孩子早教中的核心身份
接着第二点,那么到底谁才是孩子早教过程中的最佳导师呢?核心人物的唯一选择:父母。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懂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表达;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懂得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学习材料,阅读习惯更适合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懂得在孩子犯错、哭泣、撒娇的不同状况下以怎样的方式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唯有真正了解孩子的人,真正爱孩子,陪伴孩子的任才能担此重任,唯父母为最佳选择人。
唯有父母真正了解早教的含义,明白自己在孩子早教中的核心身份,才能真正担负起孩子早教中的角色和责任,在爱和陪伴中营造一个真正适合孩子的早教环境,收获孩子均衡健康的早教生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