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安全感就是卡里有钱、手机有电、兜里有纸,尤其是卡里有钱。
事实上,以前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父母给我们的生活费一向都是很充裕的,我也并没有为钱的事儿操过多少心。
毕业之后,倒是过了一段十分拮据的日子,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现状。
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我用红色签字笔在日记本上写下:就算爬也要爬出社会底层。
后来仔细想想,我厌恶的并非是生活所处的阶层,而是贫穷。
我很怕穷,因为它不止能限制我们的想象,更能限制我们的人生。
贫穷意味着什么?
无知
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谈论美食、明星、房地产、爱车等时,家境寒酸的人往往插不上话,因为他们很可能确实不知道别人张口就来的那些名词到底指的是什么,他们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是在为生活奔波,而非享受生活。
贫穷一定会限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处于贫穷状态的人也许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能供子女上学到哪个阶段,则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由此,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丧失获取知识最便捷的途径,同时直接影响到他们往后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
固然,接受教育少的人不一定无知,但接受教育多、见识广的人,无知的概率会更小一些。
还有一些无知,真的会要命。
有个孃孃被医院诊断出乳腺癌,由于不知道这病其实是很“正经”的疾病,一开始不好意思给子女讲,当子女知道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不过,耽误治疗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兜里的钱少。
疾病
底层百姓从事的大多都是体力活,煤厂挖炭、工地搬砖、荒山植树等等,久而久之,一些如胃病、肺病、腰肌劳损、肩颈疼痛等疾病缠上身来。
但又不能停止工作,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呢,然后可能就会陷入一边挣钱一边看病的恶性循环中,钱没挣多少,病也没治好。
还有一些常年背井离乡的人不幸地丧命于务工途中。
因为穷,不乏把小病拖成大病的人,总觉得自己还能承受,说不定过一阵子就好了呢,没必要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但命运并不会特别眷顾穷人,相反,穷人更容易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
自卑
贫穷使人自卑,使人软弱。
人穷的时候,会有一种“自知之明”,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所以干脆缩成一团躲起来,而且习惯性把遭遇的冷落、不公平待遇等归结于穷。等不那么穷了,才发现被冷落就被冷落,谁稀罕跟你玩呢,遇到不公平待遇,也知道要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实别人欺负你,可能并不是因为你穷,而是因为贫穷导致的软弱。
人的劣根性是喜欢捏软柿子,而不是捏寒酸的柿子。
贫穷还会在无形中让人形成一种“我不配”的意识。因为穷,所以要节俭,缝缝补补还能穿,将将就就也能过。当家里有闲钱,生活好起来以后,依然习惯于过节衣缩食的日子,多给自己花了一些钱,就会有一种难以减释的负罪感。
所以,有一些经历过贫穷的人明明已经不缺钱了,但看起来还是很寒酸,因为他被自己的潜意识贴了“我穷”的标签。
纠纷
贫穷总与纠纷相伴,是滋生各种矛盾的温床。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再好的感情往往也经不起捉襟见肘的生活的磨砺,贫穷的家庭更容易陷入互相指责的泥潭。
许多家庭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基础不牢固,年长的人常说物质是婚姻的基础不无道理。
当然,贫穷还会导致很多其他矛盾,比如校园霸凌,穷孩子被人欺负;比如邻里纠纷,抢占地界,其实那点田地也致不了富;再比如赡养问题,一个老人被几个孩子推来推去,谁都生怕多出一点力......
恶习
不少人吐槽,长辈们总有一些“贫穷后遗症”:馊了的剩菜热一热继续吃,泛黄的菜叶、发芽的土豆舍不得丢,不够宽敞的家里堆满了纸皮和塑料瓶,年轻人买什么回家都要被问价格......
因为太过节省,还时不时导致一些得不偿失的事情发生。
之前有网友分享前男友父母的事迹,这对老人在上海有4套房,但他们的生活极度节俭,为了不用家里的水,去上外面的公厕,冬天路滑摔了一跤,去医院花了两万多。
捡了个被淘汰的净水器,不愿出安装费,给自行安装上,后来因为漏水赔了楼下邻居两万多。类似事件还不少。
节俭其实是好习惯,但过犹不及。
……
贫穷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所以还是要努力提升生存技能,摆脱贫穷的困扰,尽量给自己及家人的安全感充裕一些,降低“贫穷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