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这篇不易懂。我把我的理解表达一下:
原文:在愤怒时刻,是“无我”的;片刻之后,“我”就产生了——所谓“我”就是心理时间;时间,就是思维,就是言诠。
我愤怒的那一时刻,是彻底忘我的、无我的。这话的意思是,此时我只有一个单一的愤怒人格,没有另一个人格、另一个声音批评、阻拦愤怒的自己。这种状态,叫我与愤怒合一,就是无我、忘我。
片刻之后,另一种声音从心里产生了:哎呀,你怎么又愤怒了?这是修养不好嘛!上次你不是保证不再发火吗?你这样发火,周围人怎么看你?上司会不会给你穿小鞋?要制怒!制怒!……此时,这个声音、这个人格,就是observer,能观心、观察心、观察者(我基本不用这个词),也就是内心有了两个人格,由此产生内在的评判、谴责、冲突。此时,主动的、强势的、能动的一方,就是observer、能观心、能动心,因为他要主动采取积极举措,去制伏对方。被动的、已经陷入弱势的愤怒人格,成了被处理的对象,叫observed,所观、所观之物、被观、被动。这就是能与所的关系。
原文:“我能否审视恐惧,不把它视为孤立事实?”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不能不把恐惧当成相对立的客体、待处理待制伏的鼓励对象?也就是说,我能否不主动改造那恐惧、那愤怒?因为一旦动心要打压、制伏,就产生了对立冲突,就实质上强化了那恐惧、愤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