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两则故事,有点偏执。
北宫奢为为卫灵公募集铸造编钟的善款,三个月编钟就完工了。如何做到的?什么也没做,只是心中无他念只有钟。奢让募捐者自来者去者不禁不止,人们根据自己意愿捐款,自然就完成了。这样无为而治,真的可行么?为什么现实中,有这么多捐款是不断宣传的?如果募捐不是皇家的行为,能捐满么?视情况而为吧。
第二篇故事,孔子在陈蔡被围困,饿得不行,怕死掉。一个叫任的老者用道家韬光养晦,不求功名的思想点化了孔子。孔子最后离开朋友,弟子,跑到山里,粗布麻衣,吃山果,不惊扰鸟兽,和平共处。最后一句:鸟兽都不厌恶,何况是人呢!孔子该有多讨人厌恶……道家眼中本来就无是非好恶的清净世界,故事中又生出了好恶。
山木的清净,多少是源于物,多少是源于心呢?
文: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 。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奢曰:“一之间无敢设 也。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怠疑。 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 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 ?”曰:“然。”“子恶死乎?”曰:“然。”任曰:“予尝言不死 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 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 ,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饰 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 ,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 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 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 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 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 不恶,而况人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