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于平地处起高楼

于平地处起高楼

作者: 春天读树 | 来源:发表于2016-03-10 08:49 被阅读0次

于平地处起高楼

——读“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之《文章作法》后感

王春树

幸得推荐,有得机缘,从当当网购买了“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五本,并认真阅读了《文章作法》一书。俗语有“万丈高楼平地起”之说,为文者,学习、掌握、运用《文章作法》,实是将来文章“起高楼”的很好途径和方式。

全书读罢,掩卷而思,不觉在“四个方面”感触良多。

从框架上看,具有全面性。框架喻指事物的组织结构。全书写了记事文、述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五种文体,每种文体都从写作的意义、价值、用途、顺序等方面加以讲解,配加大量事例。且在附录部分,讲述了作文的基本态度、记叙文中作者的地位并评现今小说界的文字,以及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三文。即补充了前文,又增添了此书内容的“厚度”。五种文体都是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也皆都是大凡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使用的。

从理解上看,具有通俗性。《爱莲说》中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学识之渊博,学问之高深,能力之超群,足见一斑。然全文读来,语言通俗,平白易懂,让读者看得轻松,学得自如。比如,在谈到真实时,文中写道:文章是传达自己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又比如,在谈到小品文作法上的注意——印象的时,文中写道:将自己所得的印象,不加解释说明直现出来,使读者也得着同样的印象。此类语言,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从使用上看,具有实用性。书籍是传播信息的媒体之一。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学有所得、所思、所获,也就达到了该有的功效。《文章作法》初版于1922年,距今近百载。但是里面的内容,仍然历久弥新,有很强的实用性。比如,在谈到文学记事文的注意事项时,文中写道:使用含着动作的词句,比较地容易引起读者的印象。又比如,在谈小品文的作法上的注意——着眼细处时,文中写道:从许多断片的部分的材料中,选出最可寄托情感的一点拿来描写,这是小品文的秘诀。

从语言上看,具有准确性。高尔基说过: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作为一本曾经的讲义稿,处处都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担当蕴含其中。比如,在谈到议论文的顺序时,文中写道:文章原无一定的成法,议论文的顺序当然也不能说有一定。又比如,在谈叙事文观察点的变动时,文中写道:叙述一件事,哪几方面的关系重要,以及哪些应当表现,哪些不应当表现,全依事件的性质,由作者自己的意见去判断,没有一个简明的标准。

其实,阅读此书之获,所感,远非仅此,只是罗列其中典型作为代表罢了。我想,此书应该是要再读的,当然也会再读再新,常读常新。也应证了一句话:经典是不会过时的。

相关文章

  • 于平地处起高楼

    于平地处起高楼 ——读“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之《文章作法》后感 王春树 幸得推荐,有得机缘,从当当网购买了“跟大师学...

  • 起高楼

    01 “多久不曾这样杂乱了?都不习惯了。” 好看的柳叶眉轻皱起,清欢尽快挽起散开的窗帘,微凉的晨风从窗口吹进办公室...

  • 起高楼

    那里曾住着一片树林 我是说对面建好的新楼 现在它亮着十二扇窗 一如施工的十二个月 可我不说 谁又知道 在某个十二天...

  • 于故地处忆故人

    一别春色几相逢,桃枝犹绿花犹红。 朱门丹窗依旧望,踏入只留一人行。

  • 高楼平地起

    2019年8月18日 星期日 天气晴 欢迎来到老道说道。 好高骛远是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总是觉得自己很快就能怎么怎...

  • 平地起高楼

    休学在家,很久没有做过题了。今天状态好了很多,于是打开猿题库,准备进行系统的刷题。毕竟还是要高考的,可以的话,我想...

  • 高楼平地起

    独一无二的 一层层整齐的叠加 高楼平地起 巍峨也挺拔 我、我们 人或事、或的一切 似也如此 一件件码整齐了 就能筑...

  • 高楼凉风起

    我不止一次的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多年以后,公司宿舍的这座楼上,会出着一些什么样的人?这座楼会在这个世界上屹立多久?...

  • 平地起高楼

    2020/6/20日在简书发表了我的第一篇作品,这不算是我开始写作的时间。在这之前,我在百度百家号已创作了近一年,...

  • 看她起高楼

    翻开了许久不看的朋友圈。 吃惊地发现,同事阿B居然坐到了C位。 遥想当年他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像泥鳅一样在领导队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平地处起高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dt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