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有个契约精神。
通过两个案例来描述。
1.曾国藩=吃亏是福
熟悉曾国藩人生旅程的话就会知道,曾国藩一生中经历过一个重大的转变:从不好打交道变成很好打交道的人,这是个契约优化的过程。
最初跟他打交道的人都发现曾国藩的契约非常复杂,他单方面对你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他的合作者越来越少,给他使绊子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他把跟自己打交道的规则变得非常简单,尽可能明确“我的承诺是什么”,并且在单次行为中甚至都不约束你,宁可自己吃亏,但通过多次的行为以后,他就让你知道“我的游戏规则是什么”。最后,包括背后捅他刀子的人都在传播跟他打交道“是吃不了亏的”。
这样一来,拥有潜在资源的人,就愿意跟曾国藩合作,进行价值和资源交换,他的合作场景无形中就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广。
2.胡雪岩=特殊的货币
这个逻辑在另外一个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胡雪岩本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人,但他把自己设定成一个路由器,将各种潜在的资源连接起来。比如甲乙丙丁都拥有资源,但他们彼此不关联,胡雪岩就能将甲乙丙丁都连接在一起,或者让甲和丙或者乙和丁之间实现价值交换,把不可能发生的价值聚合各方连接起来。
他为什么能连接起来这些人呢?因为他跟这些人之间形成了一个通信协议,并且通过他这个路由器实现了互通互联。从这个意义上说,胡雪岩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货币:他本身不具备既有的价值存储,就像一张纸或者是一张卡,是没有价值的,但他发现了一个货币——他自己。大家都相信他,也就是这个货币,他就变成了有一定普适范围的价值共识和承诺。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个相反的例子:当你要做一件事情但没有资源的时候,大家都默不作声,或者你主动要求跟别人合作,别人却说“我没有资源”——真实的情况当然不是别人没有资源,而是你作为一个契约是不被相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