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神父尼布尔有首著名的《宁静祷⽂》(The Serenity Prayer),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O God and Heavenly Father,Grant to us the serenity of mind to accept that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courage to change that which can be changed,and wisdom to know the one from the other,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Amen.
—— 译者:洪宋弦
这篇祈祷文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它指出了走出焦虑困境,迈向宁静生活的方向。理解并遵循这个指引的人,能够分清楚能改变的事情和不能改变的事,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去实践。而不知道和不理解的人,则可能困在混乱而痛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明明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他们拖着不去做,或者一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边抱怨怀才不遇。而另一方面,他们却又热衷于挑战显然不可能成的事、想改变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样的矛盾,他们会自我安慰,有时候说“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有时候又“我命由我不由天”,拼搏到感动自己。一言以蔽之,分不清楚“可为”和“不可为”的边界的人,迟早会陷入困顿。
为什么分清楚边界这么重要?从心理学角度讲,成就感是人类幸福的最主要构成之一。在“不可为”的事情上花再多精力也是无用功,而剩下并用在“可为”之事上的精力就少了,成就感自然也就寥寥无几。付出很多回报很少,犹如投资总是亏钱,如何让人不痛苦?
正如马克·吐温的名言: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那,如何走出困境?
既然问题出在边界混乱上,那就擦亮眼睛,努力分清边界,然后调整自己的策略:
无法改变的事:被动接受 -- 有所不为
能够改变的事:主动去做 -- 有所为
而且,分清边界,即“区别无法改变的事和可改变的事”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属于大有可为的领域。
具体怎么做?
家庭关系。作为父母,想要孩子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就应该以身作则,先把自己变成有知识的睿智型家长,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让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以乐于学习的性格。而不是以“爸妈这辈子没啥出息,就指望你光宗耀祖了”为借口,逼迫孩子实现不切实际的目标。想要孩子爱上阅读,要自己带着孩子一起读,而不是让孩子看书而自己打麻将,或者一边玩手机一边督促孩子做作业。另一方面,父母努力创造条件,给孩子上好的学校和昂贵的辅导班乃至出国留学,都是可以“有所为”的范畴,但并不能因此就要求孩子就一定轻松考上清北藤校--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连北大教授丁延庆、清华教授刘瑜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都公开接纳了自己孩子“注定是平凡人”的事实,更何况普通家庭?如果有投入就一定有等比例的产出,那富豪子女们全都是社会精英了。显然,这不现实。
友情爱情。古往今来,无数歌曲诗词里有类似“我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爱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幽怨。其实,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大自然法则,不论友情还是爱情,个体最应该努力的本质是提升自己,增添吸引对方的魅力--这也是可以挖掘一辈子的“可为”领域,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靠强求、同情或者“这么多年了”形成的想象中的“责任”,达成友谊或伴侣关系。即便侥幸达成了,这样的关系也不牢靠,无法长久维持。
投资方面。现实中,很多投资者在买入股票之后,会按捺不住自己身为股东的热情,给企业以邮件电话等渠道提出大量的“运营建议”、“发展战略”。这些孜孜不倦的神操作,除了给企业管理层添堵、把自己弄得很糟心,全无意义。道理也非常简单:这些都是通过市场层层筛选、在行业中相对优秀的公司,能上市就说明了他们具备比较优秀的运营能力。如果散户股东们能够提出比公司专业管理层更优秀的建议,那他们早就应该躬身入局,自己做出一家或几家上市公司了,何必停留在纸上谈兵。毕竟,投资收益再高,也高不过亲自创业。以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为例,2021年全球前50名富豪之中,除了巴菲特一个专职投资家,其它富豪都是企业家。
另一方面,这些“民间投资家”们,如果确实想亲手运营企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投资盈利能力,攒够资金收购企业的大部分股权,进而名正言顺地把自己安排进企业去里操盘。事实上,伊隆·马斯克就是这么干的。他以投资人身份收购了特斯拉公司大部分股权之后,凭借投票权把自己任命为公司CEO,取代了原先的创始人。但事实上,他在成为投资人之前,就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而普通的散户投资者,通过这个渠道接管企业的机会非常渺茫。不如把自己的注意力用在强化投资能力上,效率更高。
总之,不论投资还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晰自己的定位,认清主动和被动的边界,并设置合理的期望值,都是获得宁静生活,享受幸福的好方法、好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