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耀钧老师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退休后继续用余热温暖更多的花朵绽放。本文摘自老师的博客,写于2016年6月2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家长的往往要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在学前教育阶段要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和各种兴趣班,诸如英语班、舞蹈班、钢琴班、古筝班、绘画班等等;到了入学年龄,则要选择理想的学校,诸如双语学校、艺术学校或是特色民办小学等;上初中则要选择颇有名气的名牌中学,或是教学质量较高的民办中学;中考时则要想方设法,甚至不惜重金让孩子进入本地的重点高中;高考时,帮孩子填报高校志愿,选择所学专业更是绞尽脑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孩子做出各种选择,是当家长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在孩子还不很懂事的情况下,帮他们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无疑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仅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单凭一时的热情跟随大流也不可取。因为离开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态度,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家长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就是“适合”。适合,最好。
比如,有一个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舞蹈班,他也给自己刚满五岁的女儿报了舞蹈班。学了一年,不见女儿跳舞有长进。为什么?因为不适合。他的女儿虽然长得很可爱,但对音乐缺乏悟性,对节奏又不敏感,学跳舞对他的孩子而言就是不适合。还有一个家长经济条件不错,给儿子买了架钢琴。孩子学了三年,不仅至今每次弹琴都离不开节拍器,而且弹出的声音没有弹性,就象用榔头在砸钉子。为什么?也因为不适合。
又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家长都为自己小学毕业的孩子选择了名牌中学,便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也挤了进去。结果上了一年,孩子不仅学习很吃力,成绩老是上不去,而且自尊心也严重受挫,弄得孩子痛苦不堪。为什么?因为名牌学校往往生源丰富,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老师的要求也高。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和意志力都不能适应学校的高速度、高密度、高难度的教学环境。中考时的选择也应遵循“适合”的原则。报考重高固然能够为将来高考挣来更多的筹码,但在考虑这个志愿时也应该权衡自己孩子的条件。
高考时,为自己的孩子挑选学校和专业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重要选择。这关系到孩子将来的发展前途。怎么选择?标准还是“适合”。有一个家长,他的儿子性格外向,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强。语文和数学成绩都不错,平时好动,做事凭兴趣。根据他的情况,这位家长建议他的孩子填报金融保险专业。还有一位家长的女儿性格内向,平时很少言辞,但做事仔细认真,意志力较强。她各门功课的成绩较平均,而且从小就喜欢玩给“病人”看病的游戏。这位家长就建议女儿报考医学院医疗专业。后来这两个孩子都如愿考上了大学,工作后发展都不错。现在都是所在单位的业务和技术骨干。
事实证明,凡是在为孩子作选择时坚持了“适合”原则的家长都能够如愿以偿,他们的孩子都走上了成才的道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