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曾说:因为我一直觉得,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的确如此,一个不会独处的人,首先,他的心是浮躁的,定不下来的;其次,他的能力是欠佳的,不能独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最后,不能独处的人,是可悲可怜的,因为他不懂得向内求,总是在向外索求。
曾经有个朋友,她总是喜欢热热闹闹的,周围总是聚集着一大堆人。
一起吃饭,K歌,玩耍,跳舞…后来她结了婚又离了婚,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她说,晚上她不敢关灯,害怕灯灭后屋子里的黑暗。
So,她家的灯总是亮着,成宿成宿地亮着,电费自然居高不下。
她很喜欢跟人诉说,很喜欢别人的陪伴,很害怕自己独自一人呆着。
可是,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总是陪在她左右。
也许是性格使然吧,每个人的行为、处事方式,都与性格息息相关。
她是那种心里搁不了事,尤其是受了委屈就要一吐为快的人。
其实,正常的倾诉没有问题,谁都需要有一个情感的发泄出口。
但是如果一味地喋喋不休,满满的负能量,谁也不愿充当其情感的垃圾桶。
毕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去解决,尤其是两个人的事情,第三方不好插嘴,更不好涉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离开人群,独立于社会。
但是,一定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拥有独处的能力,自己去消化自己的问题,这个别人帮不了忙。
越长大,越喜欢独处,越独处,越讨厌叽叽喳喳的人;
越成熟,越喜欢真诚靠谱的人,言语不多却让你分外踏实;
一有时间就喜欢陪在家人身旁,默默陪伴胜过千言万语,时光静静流淌,亲情环绕,安详美好。
就像日本著名心理学家、《请你迷失在我身旁》的作者岸见一郎,早年由于工作繁忙,疏于对父亲的照顾,后来父亲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于是他放下所有,甘愿做父亲的护工。
他说,后来,当我照顾父亲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
“因为有你在,所以我可以安然入眠。”
父亲那个时候每天都要睡上大半天,所以我几乎没什么可以为他做的事情。即使如此,他还是教会了我,只要能陪伴在侧,对他就是一种贡献。
是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尤其是在人得了病,进入老年时期的时候,陪伴照顾,弥足珍贵。
人就是这样奇怪的动物,有时要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独自面对艰苦的岁月,于漫漫长夜独自苦苦挣扎,漫漫煎熬…
但当进入老年,不能够自主生活,有时又分外依赖身边的亲人。
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都希望对别人有所贡献,有所用途,这样就能让人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正如岸见一郎住院的那段时光,他说,我的主治医师每次检查完了之后,都会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上许久,跟我深入地交流哲学、音乐、书籍等。
不仅仅是医生,护士中的一些人,他们知道我在做咨询之后,一定会在工作时间结束后,或者特意在不当值的日子来到我的病房,专门跟我探讨。
这就是他的价值,别人能够从他这里得到他们想咨询的东西。
正如他自己感悟到的那样:这样的时光,给我的“心灵恢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听医生和护士的故事,回应他们的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思想和他们交流。这让我发现,即使是在这样的状态中,“也有自己可以做的事”,“也可以做些事情去帮助他人”。
是的,帮助他人,自己可以为别人做一些事情,自己的生命被别人所需要,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不能妄自菲薄。
很喜欢岸见一郎的阐述:即使什么都没办法做,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也不会降低。这一点要铭记于心。我想,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直面衰老和疾病,即使年纪轻轻就遭遇重大挫折,同样可以拥有积极向前地“迈出下一步的勇气”。
我想人生可以总结为:爱自己,一切浪漫的开始;孤独,生命圆满的开始;当自身足够强大,心灵足够丰盈时,我们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与人共享生命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