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文时间长的人,往往会有这种感觉:这写的什么小白文,虽然看得很爽,但逻辑一点都不通。偶尔看到写得好的网文,不难在评论区发现这种评价:逻辑严谨、行文通顺。
其实我们都明白逻辑在其中的重要性,但我们往往更关注「爽」,而没有更深地探究什么是逻辑。
我们也时常能听到「强盗逻辑」这个词,有时也明明知道对方的观点就是强盗逻辑,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更不知道怎么反驳,甚至不知不觉被强盗逻辑洗脑而不自知。
为何中医难以得到世界认可?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其逻辑因果关系难以理清。
那么逻辑到底是什么?是完整的前因后果?是严谨的考究?还是思路的延续性?为什么说在电视和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我们的逻辑能力其实是在直线下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索和学习。
逻辑是什么样的学科?它是科学、也是艺术。
学习逻辑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清晰且高效地思考,不受错误推论误导。
学习逻辑的原则,是做尽量少的假设。
有人说,逻辑是智慧的开端,而不是重点。
学习逻辑,我们要做三个思想准备。
第一是要集中注意力。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凡是消耗脑力的行为,大脑都不喜欢,他会拼命告诉我们快休息,快去娱乐,快做轻松又愉悦的事情。不幸的是,逻辑学是非常消耗脑力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晦涩,感到脑子打结不够用,感到理解十分艰难,都是十分正常的。只有集中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去观察,才能理解什么是逻辑。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是区分事实和观点。许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发现事实和观点的区别,然后不停地陷在辩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忘记了事实究竟是什么。
「今天好热啊。」
「我感觉一点也不热啊?」
「气温都30度了还不热,你是不是正常人啊?」
「我怎么不正常了?明明就不热好不好,我一点汗都没出!」
「你是只猪!只有猪才会30度还不热!」
「你…」
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开始。
从上面两个人的对话里,我们发现了什么?他们讨论的是事实还是观点呢?气温30度是事实,那么感觉热和感觉不热是事实还是观点?我们就事实达成一致容易,还是就观点达成一致容易呢?仔细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和别人吵架,你们争论的是事实还是观点呢?
事实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事件。事物就是真实存在的实物,是有形的。事件是无形的,但由事物构成。
当我们说某事物是真实的,如何证明呢?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自到达都可以。那么如何证明事件的真实性呢?对于过去发生的事件,我们无法亲身经历,只能用找证人求证、找照片、找当时的报道档案等方式,在有充分客观证据的基础上,相信事件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亲身经历的事实太少,许多时候只能从间接证据中去判断事实,这时,有一点是我们务必不能忘记的:观点不是事实,观点是人和世界的桥梁。
仔细观察别人的观点,你能从中分析出许多信息:他的目的,他的价值观,他的性格特点等等。
记住一个原则: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人人喜欢表扬,而讨厌批评。
第三是明白什么是有效沟通。人的认知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要有一个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然后这个事物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概念,最后我们用语言把这个概念表述出来与别人交流。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以客观事物为例,一个吃过冰棒的人向一个没吃过的人描述冰棒有多好吃,后者心里是懵逼的,他头脑中并没有冰棒这一概念。
冰棒是一种简单的概念,我们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有简单的同时也会有复杂的概念,例如民主、爱、信仰、自由,这些概念表面上看,我们找不到确切而真实存在的事物,但我们为何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呢?因为他们可以和客观世界联系,以民主为例,理解它的内涵有很多来源,比如人物、事件、立法行为、宪法、制度等等。从越来越多的事实来源中,我们对这种复杂概念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接下来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我们的观点。
别人无法理解的观点,就得不到认可,这毋庸置疑。为了让他人理解我们的观点,就必须对客观事实有非常多的了解,还能用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不能想当然的以为听众都能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
观点与观点之间的有效沟通有几个方法:
一是句子要完整。
二是明白观点不是事实。
三是不要用双重否定句。
说:我们不是不欢迎你。不如直接说:我们欢迎你。
四是根据沟通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一个概念对小孩子、对行外人、对精通的人有不同的表述方法,记住我们的目的是沟通。
五是不用模糊、多义、标新立异的词语。
词语是语言的基石,准确的词语有助于沟通的有效性。
以上是学习逻辑学需要理解的思维基础,是不是已经感觉很累了?别急,更累的还在后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