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是白,就是黑;只不过是,天真的以为;现实的世界,只有灰。
歌词宣导着“现实的世界,只有灰”,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哪怕现在惯性的偏执的认为世界非黑即白,这样强烈的感知色彩,经常让我很受伤,要么对要么错,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完美要么狗屎。如此硬的性格,追究于支离破碎的追求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先决因素
通常,完美主义者在童年时期,较少得到表扬鼓励,无论多努力,外在给到他的反应总是“不好,还是不够,还有缺点等”。比如一位强势严苛的父亲,对孩子要求的标准相对片面且特别高,当孩子拿着98分的试卷开心回家的时候,父亲没有表扬没有鼓励,反而严肃的询问为何丢了2分呢?
印象中,在小学一年级有次我一回到家便哭,因为我明明比那位拿到三好学生的同学分数更高。我的母亲扭不过我的哭闹,刚巧班主任离我家近,她便领着我到班主任家。忘了班主任当时拿了什么小零食给我,班主任与我的母亲说,同时也给我说“你的分数确实比其他同学高,值得表扬,同时三好生的评比除了分数,还有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帮忙老师等其他项”。当时幼小的我,在意的只是分数,我拿着一个看得到的数字回家,爸爸应该会高兴,再拿个奖状回家,应该能得到表扬。
小小的我,想着我要努力,我要做得最好,这样,我就能得到爸爸的认可,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认可,老板的认可,同事的认可,社会的认可,一路走来,我总是拼命努力 ,拼命迎合,拼命想做到完美,让整个世界开心,好像这样,我也开心了。但在如此的自我高要求中,随之而来的是焦虑,焦虑是否做好,焦虑他人是否满意是否认可我,同时也让我更认真更较劲更坚持,在焦虑中,我期待寻求出口,避免焦虑,我也同样能够认真坚持。
完美主义的思想误区
我以为我可以主导我在他人眼里中形象:我以为我拼命我努力,那么在他人眼中便会看到与认可,同时以拼命与努力来定义我,我主导着他人对于我的认知。我天真了,我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肢体动作,每个人都会解读出不同的理解,我如何去主导他人对我的认知。我能做的是,我努力做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他人对我的认知。我不能主导他人对我的认知,他人也无法主导我对他们的认知。
我以为我掩盖了我的缺点别人就看不到:我小心翼翼的说话,我小心翼翼的行事,对于我的缺点,我小心谨慎的保护,不要让任何人看到端倪。人们看到的就是完美的我,没有缺点的我,人们会喜欢认可完美的我,不可以有一点点的缺点被看到,如果被看到人们会讨厌贬低我。月圆时,饱满可爱;月牙时,精致玲珑。哪有优点缺点,都只是特点!既然如此,坦然做自己,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自己。
完美主义的驾驭改变
关注他人到关注自己:追求完美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肯定,我们只能影响而不能主导他人,我们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关注自己的成长,专注自己的成长,在自我的成长中,潜移默化更大程度的影响他人。我们也欣然的接受他人的赞美,并为之开心。
关注外在到关注内在: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更在乎世界希求他们成为的样子,他们也以此为努力方向,往往越努力越痛苦。让我们慢下来,听听自己的声音,内在的声音,我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喜欢什么样子。我们努力的去尝试做自己,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原来做自己,才是世界最希求我们成为的样子,挺难的,没关系,慢慢来,我们一起努力。
追求人到追求事:追求完美主义的人更认真更较劲,把这样的追求态度由人转移至事。我们不要因为某件事未达到目标值,就否定批判自己与他人。我们就努力的,把每一件事做好,专注于事,在事中累积。当一件一件又一件的事被我们做完时,欣然接纳与表扬自己。
没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特点!我们总是有机会,选择的机会,换个角度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