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反思:从历史中窥探企业的凝聚力

《人类简史》反思:从历史中窥探企业的凝聚力

作者: 秃尾麻雀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10:11 被阅读16次

以下内容为本人对《人类简史》书中部分内容的反思。

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过程中,智人从非洲的小族群逐渐壮大,不断灭绝蚕食其他同类的生存空间,最终称霸全球,主要凭借的除了源源不断增长的知识外,超越其他族群的协作能力很重要。

凝聚力,或者说一种牢不可破的协作网络有什么用呢?参考一下南明政府,当清军攻打过来的时候,治下的军队整建制、整建制的投降,诺大的中国明明有一战之力,却在数年之内土崩瓦解。

在《人类简史》中作者认为,智人通过金钱、帝国和宗教三个层面,保障了全球化的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金钱

历史上由于黄金白银引发的战争数不胜数,黄金白银作为金属,本身的特性也许并不优越,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这赋予了它们与众不同的意义。金银、钞票自身没有什么价值,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符合人们的共同想象,真实这种来自于内心的想象,建立了有史以来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系统,由此拉开了一个村庄、一座城市,直至整个世界的协作网络。

金钱的两大原则是万物可换、万众相信。人们对于金钱的推崇更像是一种信仰。所不同的是,宗教信仰或者其他观念的信仰,核心点是参与者本人相信,金钱信仰的作用并不是自己相信,而是别人相信,除了自己以外,周围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用金钱的方式进行交换。

更为重要的是,金钱是超越其他信仰的一种存在。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国王会为统治区内的伊斯兰教徒铸造专属的金币,伊斯兰地区也会为统治区内的基督徒铸造基督教风格的金币。而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金币的力量已经超越信仰,伊斯兰商人乐于接受各种金币,而基督徒也乐于接受伊斯兰世界甚至更远国家的货币。金钱早已经超越了国家和信仰的界限,直接依据就是在参与到这种全球交易环节的国家中,都会发现本属于万里之外的异国的金钱,比如在中国境内会考古发现很多欧洲各时期的金币。

钞票是什么?钞票是一种收据。最初的英镑可以随时去银行兑换出固定价值的黄金,美元也能随时在银行中兑换黄金,尽管1971年以后,人们无法再用美元轻易到银行兑换出黄金,但钞票作为收据的方式早已经根深蒂固。去市场买东西,对方愿意接受你的钞票,并不是因为这种收据本身有价值,而是对方知道他可以使用这种收据去购买他所需要的东西。

此外,金钱还会试图去购买很多原本无法购买的内容,比如说:荣誉、道德、亲情、爱情等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事物。中世纪的教会要求基督徒不能杀人、偷窃和诈欺,但却向这些有罪的人群出售赎罪券;骑士出卖忠诚给出价最高的领主;而企业内员工也有可能因为数倍的薪水而放弃春运时的车票。

(我国出土的东罗马帝国金币)

帝国

帝国包含了三层含义,通过军事力量进行的武力征伐、统治期间的文化沿袭、对治下各地原有文化的包容。

在军事力量面前,弱小的个人或团体没有充足的实力来对抗帝国的制度,即使出现不甘压迫的“叛逆者”,也很快会被镇压。古罗马帝国在面对其他民族“叛乱”的时候,往往会在平定叛乱之后,摧毁掉对方的城市或是拆除他们信仰的根基,例如在犹太人叛乱之后,罗马人拆毁了第二圣殿,还将犹太人赶出了故乡。在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暂时的臣服是最好的选择。

帝国对世界影响更为深远的来自于文化入侵。古罗马帝国领土不断扩张的同时,罗马人的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也随着军队的推广到国家的各个角落。例如各个帝国时期的语言文字传播,欧洲殖民帝国的选举、民主、人权,我国用数千年时间打造的道德体系等等。

《人类简史》中讲述了西班牙努曼西亚的例子,努曼西亚成为了西班牙独立和勇气的象征,塞万提斯用歌剧来赞美它,诗人与诗句来歌颂,画家在画布上展示他们的英勇。但是他们所用的文字根源均来自于罗马的拉丁文,歌剧的形式也来自罗马,如今西班牙的政治、生活、宗教等习俗都有古罗马帝国的影子,而代表勇气的努曼西亚只剩下了一堆遗迹,文字、生活方式等本应保留的内容全部失传。

包容,可以充分显示一个帝国的气度,帝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由多民族构成。例如奥匈帝国,这是历史中的最后一个帝国,十一个主要民族,五种主要宗教,官方语言一大堆。正是文化多元性,让帝国可以快速进行领土扩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或是小团体成为帝国的一部分,让小文化合并到大文化,最终形式统一的法律、文字、货币体系,传播共同的文化,长此以往,帝国范围内的人也就逐渐变成了本国人。

现在,以欧洲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帝国正在逐渐形成,欧洲人的平等、人权、民主观念正在全世界铺展开来,全球的协作网络中,留下了欧洲文化深深的烙印。国家的独立性正在迅速消失,一个国家领导者很难完全决定本国的经济、内政以及战争,全球的帝国协作模式已经成为主流。

(最后一个帝国)

宗教

除了金钱的诱惑和帝国的强势以外,宗教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

在很久以前,人与人的协作规模较小,想象出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可以有效约束人们的思维,但协作范围越强大,这些原有的想象就越显得脆弱,而宗教让这种脆弱的架构有了合法性,于是乎,有些法规和条令就成为不可动摇的绝对存在,以此确保了社会稳定。

宗教有两种特质:它信奉的超越人类秩序必须普世皆同(适用范围广)、它必须坚定的将这种信念传播给大众(推广很方便)。纵观世界中主流的宗教大多符合以上原则,而在各个宗教教义之内,随着时间推移,适用性也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宗教不仅仅是特指某些通常概念中的教派,为了满足崇拜的需求,人们可以崇拜的对象越来越多,可以具体到某一个人,或是某一种理念。崇拜相信某个人、或是崇拜人性,又或者是相信科学,相信进化论,这些都是宗教崇拜的变种。

宗教崇拜让中世纪时四分五裂的欧洲领主们可以在一起向东,组成十字军,携手对抗“异教徒”,信仰的崇拜可以让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即使面对巴黎公社的失败,依然紧密团结。当然,共同的信仰也为德国在上世纪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坚实的协作基础。

(倡导“人文主义”的但丁)

那么问题来了?这与企业的凝聚力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企业角度

企业内的人员通常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哪一层最重要呢?《轻管理》的作者丁雪峰认为上层管理层是最重要的。上层决定了企业的方向。在企业之中,为了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或是工作积极性,不少管理者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但本质层面上依然包含了金钱、帝国、宗教的影子。

金钱是伟大的,企业通过金钱可以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各个年龄层、擅长各种能力的人建立协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突破地域和国籍的限制。更高的薪金或是临时补贴,可以有效提升工作积极性。

例如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雇佣军、帮助明成祖朱棣成功“靖难”的朵颜三卫、如今法国军队的主力——法国外籍兵团等等,金钱可以轻松让凝聚起很多有实力的人,没有思想的负担,效果立竿见影。

需要说明的是,薪金的构成上应该分成两部分:基准薪水和忠诚薪水。基准薪水表示一名企业员工的能力所得,就是这名员工在市场大多数企业中可以凭借创造价值获取的薪水,例如一名员工的薪水为5000元,其他很多企业只愿意支付4000元的薪水,那么这名员工的基准薪水为4000元,额外的1000元可以看作是忠诚薪水,这保障了它在选择不跳槽离职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但如果其他很多企业愿意支付5000元或是更高的积极性,那这名员工在企业中就很难保证有工作积极性或是忠诚度。

“才干这么点活儿就要加薪?”传统观念认为,员工的薪水是由这名员工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员工是否愿意留在这家企业的原因,或者说工资是否足够挽留一个人,不仅仅要参考他对于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企业的态度,离开了这家企业,是否有企业愿意支付相等或是更高的薪酬,如果一个员工很容易找到相同薪酬或是更高薪酬的企业,那么现有的公司对于他而言,在金钱方面得凝聚力和吸引力就会非常有限。愿意通过金钱激励的方式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主要表现在中介、保险行业,以及其他能够以量来衡量员工能力的职位。

当然,金钱激励并不会对所有员工有效,除了金钱之外,企业还需要其他的方式。

帝国,在企业中的表现形式同样分为三种。严密的上下级关系代表了军事力量,主要表现在传统企业或是工厂中,对于企业上层的决策,员工需要无条件的服从,不过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而言,扁平化的、去中心化的运作模式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严密的层级和无情的业绩考核恐怕只会挤走不该离开的员工。

企业文化代表了帝国的文化沿袭,通过企业文化的培养改变员工原有的处事行为习惯,比较典型的代表有百度阿里等巨头企业,从这里出去的员工身上依旧保留着原企业的影子。当然有些管理者会在羊圈墙上涂满狼性口号。

如果想要塑造企业文化,就需要如同宗教一样,普世皆同并且坚定推广,二者缺一不可。

企业文化可以很好的提升凝聚力,但是好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有效果么?不一定。帝国会传播文化,在历史中元朝是中国史文化中的异类,通常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看到比自己先进的汉文化以后,往往会努力学习,让自己也变得先进起来,最终被儒家文化所同化。但元朝不同,虽然当时蒙古人的文化很落后,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有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甚至天主文明等等,没有必要一定选择其中之一。况且,在帝国文化的概念中,统治者要对被统治者负责,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管理者,也要承担汉人的管理者、伊斯兰的管理者、印度人的管理者、天主教的管理者,如果企业员工各自的观点信仰有差异,那么统一的企业文化恐怕很难会奏效,除非强行用单一的企业文化替换掉每个人心中的信仰。

企业的包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人员聘用是否有歧视?企业文化是否就是老板文化?管理者是否关注权力的得失?是否可以无条件的相信中层领导或者下属?等等,“老板胸怀有多宽,民企就能做多大”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宗教,核心是人们对某些观点或某些事物的崇拜,在企业中通常表现为观念的崇拜和人物的崇拜。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企业为员工画大饼,勾画企业未来的辉煌前景,让员工对企业前景深信不疑,甚至产生崇拜,即使企业窘迫到发不出薪水依旧不离不弃。这一方面表现最好要数各式各样的传销组织,很难有企业能够达成如此厉害的洗脑成就。

人物的崇拜比较常见,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初被某个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吸引,甘愿成为其下属,最好被崇拜的人物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管理者更有优势。以前罗永浩在演讲中也曾透露,创业初期一些员工就是想来看看他能做成什么样。在历史长河中,麻雀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孙中山,个人能力并不重要,单单是他的知名度就足以迎来不少簇拥着。

(苹果神教)

该做的都做了,但员工为啥还是没有工作积极性呢?

有可能是员工的需求并没有被满足。

员工的分类

企业付出金钱购买员工的劳动,这种方式很合理,但人的思维和反馈并不是统一的,看似简单的合作关系背后,有时也需要考虑员工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企业员工可以简单粗暴的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吃肉型。以赚钱为工作第一要务的员工,面对加班薪水可以不顾一切,提升他们的薪水之后,工作效率也会大幅提升,以金钱的方式最容易产生效果的人群。不少企业会在企业内部制定KPI绩效考核制度,对这类员工的激励效果最明显,出类拔萃百舸争流的现象屡见不鲜。以金钱为主导的方式拥有更广阔的受众面,效率更高,而一旦出现危机,很容易出现雪崩。

吃素型。没有那么强的侵略性,工作中更擅长协作,习惯抱团取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能力提升和金钱没有那么强的欲望,相比企业的薪资,他们更渴望稳定,在工作岗位中会保持和善的人际关系,看上去一团和气。在面对KPI绩效考核时,这类员工往往会处于良或者优的水平,通过金钱或是其他方式恐怕很难激励他们。极端的人会称他们为“养老型”。

喝茶型。管理者需要坐下来和这类员工一起品茶谈理想,企业的鸿观规划和前景比金钱更有吸引力。喝茶型的员工通常很明确了解自身的需求,他们进入一家企业大多怀有各自的目的,相比企业的薪资,他们更加看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当面对金钱激励或是其他激励措施,比如KPI绩效考核时,通常很难起到作用,极端情况下,KPI绩效考核会促使他们放弃这家企业,这个群体信奉的原则之一就是KPI=Kill People Idea。每个人需求不同,很难有一劳永逸的方式。

尽管数量很少,但还存在第四类的员工,他们非常看重交情,这在规模极小的创业公司可以见到。比如三国中的刘关张,或是刘邦朱元璋最初起兵时的兄弟们。有些企业管理者和某一个或某几个下属的关系非常好,情同手足,亲密程度远超正常的协作关系,这些受到特殊关照的员工也乐于在这种亲密的关系中全力以赴。前面提到的三种类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第四种类型的存在,不过能够在酒桌上成为兄弟,或是在生活中成为好闺蜜的上下级关系总体上还是很少见的。

写在最后

从古到今,如何促成人与人之间更好的协作,是永恒的话题,国王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权威,将领需要靠协作来调动军队,哲学家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有理想的管理者也需要以适合的方式,来尽可能的调动和协调一张巨大的协作网络,可以通过金钱加固彼此的关系,或者通过展示肌肉和传播理念来感动彼此,又或者建立强大的信仰崇拜。

互联网的推动之下,不少企业和个人已经开启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去除固定的工作职责,临时任务,临时组队。但虽说名为扁平化,有些互联网企业的参与者,在思维方面仍旧保守,并非所有的员工都乐于接受扁平化的方式。

生活中随意一件难以抉择的小事,企业管理者随意一个决策或行为,在历史中都能找到很多相似的案例,众多先贤们已经在处理和决策方面做出了表率,今天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最终都会被刻进历史的河流之中

最后,借用别人的一句话:

企业里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凝聚力?

“独立自主,强强联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类简史》反思:从历史中窥探企业的凝聚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yr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