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句话读起来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如果有,恭喜你有一定的年纪了。这句话是小时候小人书的标配,后面还有两句是:"有借不还,全家死亡”。本来读书、借书都是挺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后面两句要有点诅咒的意思呢?
如果没有点年龄的人还真不能理解!我读小学是83年开始,那时一本《三国演义》的小人书需要一毛五,那时的猪肉是九毛一斤。几本小人书的钱可以买到一斤肉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温饱尚未解决,哪来余钱解决精神享受。那时拥有的小人书自然格外珍惜,外借是很心疼的。况且,这些财产都是白手起家的。问家长拿钱是不太可能的,那时的家长自己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买书的钱基本靠自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的,那时的攒钱也基本是按分来递增的。比如捡些废塑料纸,烂塑料鞋,采摘野生的金银花之类的活。就这样一分一分地存起钱来,可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更可怕的是你还得跟自己的馋虫作斗争,还不能把这钱拿去买零食。要知道在那时物质食粮远比精神食粮来得有诱惑力。所以,那时候能花钱去买书的孩子自制力远比同龄的孩子要好得多。
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买齐全套的小人书,这样问题就来了。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是互相交换。你买这套的,我买那套的,然后互相交换着看,或一人一本凑成套。这些都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来互相合作。自己买的借给别人时怕别人会忘记归还,所以基本是一本换一本。每一本书买来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第二页写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有借不还,全家死亡。”当然后面两句更多的是提醒,而非诅咒。
正是靠着这样的交换读书度过了我们那个不堪回首的童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薛刚反唐》等是童年少年时最初接触的文学。我记得我有快成套的《三国演义》的,但后来外出读书,参加工作,多次搬家,最后也不懂丢在了哪里。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的少年都已四十多了。现在不必为没有书读而费心的时候,我们却失去了读书的耐心和兴趣。总是慨叹自己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却有时间流连于手机。
我们是不是越长大越失去?失去了当初的那种求知欲望。能否再有“书非借而不能读”的精神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