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章前面的总结和导引抄下来以便于背诵。
道经
第一章 可道非道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至道,天道,人道。
第二章 作而不辞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人之道,以文饰貌,以繁隆礼,以此养人,是以天下皆知人道之教为美,并以其美为美。然而,人道非道也。以礼害道,以人害天,故曰,斯恶也。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子认为,圣王以天道治理天下,百姓因任自然而生活,这是天在管理人,而不是人在管理人。天下有道,人不分贤愚。都可以做到自我管理,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第四章 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和盈相对。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还有“大盈若冲”一句,也是指冲和盈之间的相对关系。
第五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仁,亲也。仁,儒家之道。天地不仁,指天地以道为本,故能造化万物。如果天地以物为本,本于物则害道,出于对万物的仁爱,则不可能造化出来万物。正因为天地无恩,才能有大恩生,泽被造化万物。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本章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在上一章,《道德经》侧重讲了人应该以道御物,在根源上整体把握天地万物,而不是为纷纭的万物所迷乱,要做到抱道守一,以道治国,这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之理。本章的侧重点,是讲道生万物为何能永恒不息。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上一章我们讲了谷神不死,以及如何以无生有,创生天地。本章接着讲,天地既已生,进而造化出万物。天地为万物根本,是以圣人应该以天地之道为法则,而不是以人之道为法则。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在上一章,《道德经》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这是站在义理的高度,讲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本章承接上一章,继续往下递推,侧重于讲圣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治理天下。
第九章 功成事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上一章讲,圣人善为天道,其天德若水,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争,是说圣人处天德之厚,不以人德与天下相争。本章接着讲,圣王功成事遂之后,应该退人道,全天道。
第十章 抱一无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上一章阐述了圣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具体应该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
三十辐为一穀,当其无,有车之用。
上一章讲了圣人抱道守一,去人道全天道,以天道爱民治国,是谓玄德。本章接着讲,天道集虚,圣王用道,贵于用无。唯有以道之无,才能御天下万物之有。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五色令人目盲
上一章讲天道集虚,圣王用道,贵于用无。唯有以道之无,才能御天下万物之有。本章接着讲,具体的如何去人之道,存天之道。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上一章讲,圣人要如何去人之道,存天之道。本章接着讲,圣人以天建道,而不以人建道,故能无身无患,宠辱不惊。以道为贵者,才可以寄托天下。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上一章讲,圣人以天建道,而不以人建道,故能无身无患,宠辱不惊。以道为贵者,才可以寄托天下。本章接着进一步讲,与大道浑然为一的道理。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上一章讲了,圣人通过修炼,可以通彻大道,与道为一,同于大道。本章接着讲,这样为道之人,是怎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征,以及他是如何行事的。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上一章讲,圣人与道为一,深不可识,又是如何的深不可识,以及如何才能笃守大道,不让智巧滋生。本章接着讲守道要旨。
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上一章讲,圣王致虚极守静笃,返于大道,复天命于万物。进而讲,只有符合天道政治伦理的统治,才能让天下永久太平。本章接着上一章,进一步具体地阐述,圣王应该如何辅天道之自然,让百姓顺天自化。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上一章讲,圣王治理天下,崇奉天道,施不言之教,行无为之治,便可天下治平,百姓皆会怡然自得。本章接着上一章,从反面阐明,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又会怎么样呢?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上一章,《道德经》讲了大道崩废,终致国家昏乱。从反面阐述了,如果不以道治理天下,就会招致天下大乱。如果天下已经无道,应该怎么挽回呢?这便是本章要阐明的道理。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上章讲。绝弃圣智、仁义、巧利,做到以天救人,以智胜文,就可以让天下返于大道,把流离失所的孩子都带回家。本章继续阐述,如果天下已经失道,事道之人行走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上章讲的是,圣人弃天下之伪,浑其心同于道,保道养真,以救天下之民,复天下之真。本章接着讲,大道之象。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上一章,阐述了大道之象与大道创生万物之理。只有守道,才能了解万物之所以然。本章接着讲,圣人曲己合道、成全而归的道理。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上章讲,圣人曲己全道,抱一而治,返古圣至真之道,自然之教于天下。本章接着讲,圣人为什么要行自然之教。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
上章讲,所有的人智之教,都不过是飘风骤雨,不能持久。唯有天道,才能使天下安以久。所以圣人要行自然无为之道,为政以天为本。本章接着讲,有道者,如何立道,如何行道。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上章讲,圣王应该立自然之道,行自然之道,而不立人之道,行人之道。本章接着更进一步阐明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上章讲天人关系和自然之道。本章接着讲君王守道中的重静之术。
第二十七章 不贵其师
善行无辙迹;
上章讲,作为一个天子,应该以轻重之术修身守道。载道而行若辎重,为以重修身。虽居上位,超然若燕处,为以静修身,重静之术,是天子为政不是其根本的重要法则。如果失去根本,天子就会以己为天下师,以身为天下资。这样就是以人助天,最终会招致危殆。本章接着更具体、更详细地讲,作为一个天子如何才能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上章讲,天道自然之教与人道智慧之教并存,圣王应该行天道自然之教,绝人道智巧之教。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有智慧而不用,虽智大迷,才是统治天下的要妙。本章接着进一步讲,虽智大迷,具体应该怎样做。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上章讲,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天人不离、大制不割之道。本章接着讲天下神器不可为的道理。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实好还。
上章讲,如果以人灭天,强取天下而为之,那么就会以人刑物,自败自失于天下,所以圣人应该去人复天。本章接着讲慎兵之道。
第三十一章 用兵贵右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上章讲君王慎兵之道。本章接着讲圣人用兵之道。为什么上一章刚讲了慎兵之道,马上就接着讲用兵之道,是不是前后矛盾呢?实则不然。慎兵,讲的是不以人克天。用兵,则是佐天之正,克人之奇。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前面两章,接连讲了圣王慎兵之道和用兵之道。之所以慎兵,是因为人君以兵强天下,会失离天道,崇尚人智之强为。同时,战争本身还会对天下造成严重的破坏,伤物害民,所以要慎兵。之所以要用兵,是因为有道之君王辅天下以自佐,天下如果出现了害天之人,就要讨伐他们,禁暴除乱,护佑天下百姓。
无论是慎兵之道,还是用兵之道,战争本身都不是美好的事物,都会给天下带来灾祸,无论战胜还是战败,都会如此。所以即便战胜了敌人,人君也要以丧礼自处。
如果把天下当作人身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战争,是因为天下生病了。战争只是疾病的爆发、正邪之间的对抗,它本身就是病态的。而真正的健康是天下无病,自然而然的,和平富足而安康。这才是天道神州。一旦生病,如果治不好的话,就会招致败亡。即便治好了,也会消耗大量的正气,毁坏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百姓的生命。
为什么会出现战争呢?战争的起源是什么呢?天下为什么会生病呢?根本原因在于人用雄而不守雌,用白而不守黑,用荣而不守辱,逐步出离了天道,以人智妄为。人失其天,天下失正,不正则病。疾病爆发了,就会表现为战争。
所以说,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策。虽然以战止战可以短暂地解决战争问题,给天下把疾病治好。但是根源上,要永久地保证天下太平,只能复归于天道,只有这样,才能永久天下太平。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治身,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 不失其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章讲,君王罢天奉人是行不通的。天不仅不会臣服于人,它还会惩罚悖天之人。君王只有罢人复天,复守天道,天下才能长久安定,万物才能长久处于最完美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所以道之于天下,如同川谷之于江海。本章接着讲,君王要明白,真正能泽被天下的是道,而不是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上章讲,唯有绝人之伪,复返天之真,才能不失其所,不亡其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本章接着讲,绝弃人之大,而全天之大的道理。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上章讲,君王只有退身全道、退人全天,才能立天下圣功,全其圣功,故能成其大。本章接着讲不以人害天的道理。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上章讲,圣王执道,天下归往,百姓归往,而如果圣王立人之道,以礼教和法教治国的话,那么就会以人害天,因为礼教和法教为人所立之教,非道之所处,非自然之教,故不足以治天下。本章接着讲,如何才能闭人之出口,张道之出口;绝弃人之道,尊奉天之道。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章讲,人道弱,天道昌,柔弱胜刚强;天下不可以无道,故人道之门不可以示于人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圣人无欲,万物自化,天下自定的道理。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在前面的三十七章道经部分,讲了什么是道,道、天、人三者间的关系,阐述了万物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秩序。所以,圣王治天下,不能破坏这种最完备的天道秩序。事天以道为本,治人以天为本,这样做到以天治天下,而不是以人治天下,才不致于伤物害民。若要保持天下长久的安定,则需要圣王虚静自处,抱神以静,守一不离,曲己退身全道,才能做到无为而,辅万物常自然。
从三十八章之后,我们开始讲德经部分。道,主要侧重讲的是圣王经世济民的原理和方法。在德经部分,则是侧重具体的运用和操作。什么是德呢?前面开篇我们就说了,德,万物之所府。道生万物,万物不离其宗,则能体道。德府万物,万物不离其本,则能用道。道和德,是宗与本、体与用的关系。
体道是用道的基础和前提,明道是成道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是先有道,然后才能有德。就如同一棵树得先有根,才能有枝干一样。有人认为应该是现有德,然后才有道。这只是哗众取宠的鄙薄俗见。在后面的章节中,所讲的深根固柢,深根,指坐进道之渊;固柢,指固守德之正。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天下才会安定兴旺。这样完美的政治状态,只是道德的后果,而不是可以用人智强行企及的。
在道经开篇,老子阐述了可道非道的道理。在德经开篇,老子也阐述了可德非德的道理。
第三十九章 天清地宁
昔之得一者:
上章讲,以人德治天下,会一步步走向天下大乱。所以君王应该去人复天,以天德蓄天下。本章接着讲,万物莫不以德为贵,君王只有以德为贵,才能正天下。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上章讲,以俗观之,道无状,德不形,不自是,不自彰,似贱且下。而君王唯有尊道贵德,以道为本,以德为贵,才能成天下贵。所以,君王应该绝弃自彰其贵、自彰其德的文礼之节。须知,贵是以道为本,高是以德为基。
本章接着讲,君王去伪存真,去文复质,去巧守朴,复归于道,用道之弱的道理。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章讲,道与物相反。君王要明道守道,就要知道,物不足以为事,必须反于大道,才能事天治人。本章接着讲,圣人闻道之后,进而立道,并要身体力行地躬耕践行大道于天下。
从失道到复道的过程,称之为反,这是道之动。一直反,直至复归于道。前面章节曾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失道者,蔽于物见,而用人之雄强。有道者,曲己全道,弱己强天,去人复天,用道之柔弱。正因为全然禁绝人为,才能用天道之大功。驰骋于天下而无所不利,无所不成。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自诩为修行者。既然是修行,那么到底要往哪里修,又往哪里行呢?给出的答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往哪儿行的都有。而《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你们走的方向,都完全走反了。所以不要再修行了,方向走错了,不如歇歇吧。
还有某些动辄称“借假修真”的人,就更不懂什么是修行了。人本身就是真,假的只是后天的伪巧智识把自己蒙蔽了而已。把这些修剪掉,重新像一个婴儿那样,以道修身,恢复自己的本真,这就是修。圣人虚静内守,反向而行,归根复命,这才是真正的行。老子说的修行,是指修之于身,行于大道。而现在的人们所谓的修行,不过就是一些基于俗学愚见,所翻搅起来的茶余饭后的口水话罢了。
借假修真这种谬之千里的说法,则是把人当成假,去捣弄一个彼岸世界不存在的被称之为真的东西,这是和《道德经》的根本主旨都相违背的。不过这个歪理邪说糊弄到的人却很多。外来糟粕文化的文化污染,让很多人把无道的歪理邪说,想当然地归给道家思想了。
上章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两句,给出的就是得道的方向和术法。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给出的则是得道的路标和地图。道理都讲透了,很多人都口口声声地说要得道,现在《道德经》给出了得道指南,就放在眼前,大家又会怎么做呢?真的复归于道,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章讲,生育化成万物的,是道,而不是人。所以,圣人应该退身全道,勤而行之,造福天下。本章接着讲道生万物之理,并进一步阐明,如果背离了天道,以人道治天下,会招致失败,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上章讲,道生万物之理和损益之理。圣人治天下,损之而益则利天下,益之而损则害天下。如何才能生存得更长久呢?人们通常都崇尚益之而损,所以国家总是周期性地出现昏乱。
以人道治天下,天下之至强者,也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安定,所谓不得其死。所以,侯王治理天下也应当引以为戒,不要用无道之强梁,而应用道之柔弱。如何运用道之柔弱呢?这正是本章要讲的内容。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
上一章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圣王为政以道为本、道为公之实、圣为公之名、圣人无名的道理。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上章讲,不可以爱亏道、不可以欲离道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本章接着讲亏己成道的道理。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上一章讲,君王去人复天,清静为天下正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后果。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前面一章,讲了“知足知足,常足矣”的道理。只有道,才是足全的,天下万物莫不由其而出,莫不赖其而成。君王只有天德常足,天下才能长久太平安定。既然天下有道,那么百姓就会幸福。天下无道,会导致那么多的灾难。怎么才能见天道呢?本章接着讲,圣人如何才能见天道,如何才能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道理。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上章讲,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道理。本章接着讲,既然不为而成这么美好,怎么才能做到不为而成呢?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上章讲,圣人为道日损,无为无不为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道理。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
上章讲,圣人以天德府天下,使百姓德善、德信、德真之道。本章接着讲,圣人摄生守国之道。
本章将的摄生,并不只是讲狭义的治身之术,更是讲君王守国之道。把天下当成一个生命的话,国家怎么才能统治长久,这便是一个摄生问题。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上一章讲生死之理和摄生之道。既然生死皆出于道,入于道,合于天德才可以长久。人和万物的生存,必然得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本章接着讲,圣王尊道贵德之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