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8:20 被阅读7次
老子之道

老子认为在宇宙万事万物中,所有的一切都遵循“道”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无所不在,也是永远存在的,不会因为时间或者事物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内在的、普遍的联系,是一个矛盾体。并且这个矛盾体是发展变化的,如“有”与“无”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两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意思是说,“道”若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和描述的,那就不是永恒的“道”;道之“名”若是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就是说,“道”是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和存在的最初来源和基础,是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的本体,是不能用人类的语言来描述的,是超然物外的;而“名”则是就人类所能具有的理解能力而言,没有人类的理解力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名”,能够界定一个概念是因为人可以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在人类诞生之前,说某样东西是树木或者是一头牛,根本上毫无意义。因为它就是某种植物或者某个系属的生物,完全可以按照自然规律、食物链维持自身的平衡,无所谓名不名。只因为人具备了理解能力,“名”这个词才有出现的必要。

老子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有关“道”的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如,老子在谈到为人之道时,曾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意思是说,拥有得太多,还不如把握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争强好胜、锋芒毕露,这种态势不会长久;金玉满堂,也不可能永远占有;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

这个为人之道说得太好了。在此,我们可以举一个历史故事来说老子所说的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的故事。在越王勾践破吴的这次政治事件中,有两个人立了大功,一个是天下商人尊奉为祖师爷的范蠡,另一个是文种。越王复国之后,范蠡带着美人西施归隐江湖了,后来做生意发了大财,世人赞誉为陶朱公。正如唐代诗人汪遵在其《五湖》中称赞范蠡:“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意思是说,范蠡功成名就后明白该退则退的道理,能把握住荣辱的得失;而文种就不一样了,由于他贪恋帮助勾践打败吴王的荣华富贵,自恃战功,骄奢淫逸,最后遭到勾践的猜忌被杀害了。

老子总结人生成败的教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意思是说,人类最大的祸害就是人性的不知足,最大的罪恶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欲。

根据先秦时期的观念,只有那些知识渊博,究天人之理,通古今之变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子”。老子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老子,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学问做得很好,了解了宇宙人生之大道。

老子把生与死看成自然而然的、理所当然的事情,认为二者只是自然变化的一个过程而已,有着一种常人难以超越的情怀。人的出生符合“道”,人的死亡也符合“道”,均是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位大圣人,洞察天地之情,明世间人文之理,名垂千古,值得后人瞻仰和褒誉。

老子留给后人的学说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老子》一书中,《老子》也被称为《道德经》。全书的内容就字数而言,大约有五千字,但是字字珠玑,内含着深刻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是上篇道经,后四十一章隶属于德经。

相关文章

  • 道的感悟

    老子是崇尚“道"的,老子的"道"是无为之道、柔弱之道、虚静之道。老子将道比喻成女性(童女、母亲、玄牝),‘“无名天...

  • 殊途同归

    孔子:合作之道 老子:觉悟之道 庄子:超越之道 佛陀:成佛之道

  • 老子之道

    无言复无言 老子骑青牛 帝都繁花夜 大漠茫茫天 身来大自由 长江东流水 镜花 水月 兴亡 孤孑 庄生晓梦迷蝴蝶 农...

  • 老子之道

    老子认为在宇宙万事万物中,所有的一切都遵循“道”的规律。这个规律是无所不在,也是永远存在的,不会因为时间或者事物的...

  • 《老子之道》

    把每一章前面的总结和导引抄下来以便于背诵。 道经 第一章 可道非道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

  • 国学之道精髓

    1、孔子——为人之道; 2、老子——处事之道; 3、庄子——养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学习之...

  • 国学12道

    【国学12道】 1、孔子:为人之道。 2、老子:处事之道。 3、庄子:养性之道。 4、孟子:君臣之道。 5、荀子:...

  • 【孟母堂】經典12道

    【經典12道】 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事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

  • 为什么教育提及孔子很少提倡老子?网友:悟道对天赋要求太高了

    (一) 孔子重教,老子重悟。 孔子之道人可学得,老子之道学不得,学不到,得悟得。(一家之言)老子的书烧脑(相对论,...

  • 《天道》----李宗奇

    “天道無親。”←出自於(《老子》) 天道無亲,人道有親。 《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tx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