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一个人很难如鲁滨逊一般独自生活,所有人都需要分工协作来共续余生。
试想一个场景,你下班以后开车回家。这样一个简单场景,是每个有车一族的日常。但是如果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场景,那么首先要有一辆车(要造一辆车),单是造车这一项,就要涉及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设计、研发、测试、采购、组装等等。要想让一辆车在路上跑起来,又要涉及到修路,涉及到需要燃油等等。
看吧,“开车”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要涉及到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
有效的分工才能使复杂的社会高效率运作(我个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分工,才有了运营工作)。
如何判断是否是有效分工?判断依据则来自于反馈,或者说是反馈机制。
这里说的反馈可以是金钱上的反馈,即花钱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分工后工作者(包括公司等组织)获得金钱;也可以是个人满足的反馈,工作者获得顾客(使用者)的称赞……一辆汽车不可能一下子被发明出来,一定是先发明了轮子,轮子装载到车子上,先有人力车,然后马车,牛车。蒸汽机被发明后,成了新的动力来源,装载到车子上,汽油内燃机被发明,汽车孕育而生。这一系列的结果,是之前各种发明与实践之后的反馈,反馈存在各个细节中,有因才有果。总之,反馈让分工有了意义,同样推动了人类进步,从而也获得了更多的创新。
之所以说,在运营工作当中反馈是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商业行为,而商业的本质就是在人与人之前发生的。要做一项工作,必定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而达成目标,过程是漫长的,在运营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各种反馈来改变运营策略,从而最终达成目标。即使最终没有达成目标,也要通过反馈的结果来进行再反思,调整策略。
反馈的动力之一:钱
无可厚非,任何商业行为,如果最终没有赚到钱,那么可以说这种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商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才能保证产品创新与升级,也正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人才有动力创新,去追求最低成本。
对于员工来说也是如此,一个项目没有持续的现金流进来,不管是经营压力,还是自己工作的动力,都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别说万恶的资本主义商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剥夺剩余价值。
回来说反馈,最直接的反馈就是钱。从运营的角度来讲,钱进来了,才有动力去改善用户体验,优化销售策略,实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一家公司,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都会拥有不同的产品线,这些产品针对的目标用户也会有所区别。运营过程中要经常根据每个产品线的销售情况,去分析应该重点去推广哪一个产品。如果一个产品的销售出现了持续下滑,那么也要去想应该如何改进产品的销售策略。
举一个例子:
之前做过一款叫做“猜价格”的产品,玩法是每次拿出一个或者几个商品,用户来猜其价格,谁猜到的价格跟实际价格接近(在一定范围内),谁就获胜,然后用户就可以用这个价格来购买该商品。此前的场次是不给出价格范围,让用户去盲猜,这就容易让用户陷入迷茫,大多数用户是不熟悉商品真实价格的,最后猜出来的价格从几千到几万都有,很难猜对,最后导致参与度与成交率都很低。根据这个反馈,做出了调整,给出了一个价格范围,比如3-5万元之间。有了明确的价格范围,用户参与度提高,也促进了交易。再后来,我们觉得成交率还是不够好,就又做了调整,给出20个确定的价格,让用户来“猜”,实际上就是让用户从这20个价格中选择一个,选对即可,这种方式更高效。根据反馈,我们一步一步地调整运营策略,优化产品。
反馈的动力之二:数据
其实,钱也可以算是数据的一种,只不过钱比较特殊,相比其它数据,钱的魅力更大。
其它的数据包括,新增用户,日活,留存等等。
毫无疑问,新增用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营数据。一切商业都来源于人的活动,如果没有人,就没有商业。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用户是最大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是公司增长最大的动力。
日活,是新老用户一起形成的数据,是衡量用户粘性的指标,客观反映出用户是否有意愿使用公司的产品。此数据的增长,不仅要依靠大量的活动,还需要依靠优质的内容与优质的用户。所以,除了商品场次外,社区、鉴定这种看似没有用的产品,实际上对日活的作用很大。
不管是新增用户还是日活,哪一项数据的下降,都会反馈到具体的产品和活动推广上,我们会经常依据具体数据进行策略上的调整。
所以,做好运营工作的核心要点,就是要建立反馈机制,不管是部门内、跨部门,还是来自用户的反馈。让正确的反馈来指导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