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也算是读了不少的书籍,发现大多的书喜欢引用别人的理论与思想。
文章不必引经据典当然这样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其一是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别人说过的话纵然享有应有的权利,他人的使用自然要注明出处;其二是虽然没有抄袭他人,但是自己的思想毕竟已经被他人提出,此时的注解就有了避嫌之意。
以上的做法固然为好,却有为引经而强行据典之人。
社会上貌似形成了这样的一种风气,多引用可使文章价值更高,即凸显了自身的学识也有博人眼球之感,再者强行引用效果欠佳,但不说引用内容是否使读者明白,引用需要掌握多大的度也需考量。
写文章当然可以引经据典,但不意味着必不可少。
在小学的书籍以及古言文的学习中,引用一直就很少,偶尔的使用总有画龙点睛之感。
可自入大学以来,读一本书光引文就要占很大部分,如果一篇文章很大程度上是以别人的思想为指导和核心,那么这篇文章还算得上是自己思想的结晶吗?
文者,思也。
对于文章而言,里面所要传达的思想才是灵魂,相比之下,形式与文笔仅仅是装饰罢了。使用别人的语言作为自己文章的灵魂,恐怕是对自己最大的嘲讽,也是精神世界的悲哀吧。
其实想来,中华文化就是在无数前人自己的不断开创中建立和发展的。
最早的书籍,最早的大师大家们,他们都没有前人的思想理论可以引用。即使思维的空间贫瘠,他们依旧创下了令当代人汗颜的成就。
既然离开他人的思想,依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突破,实在没有必要依靠引经据典来为文章涂粉添墨,当然那样做的原因不过是司马昭之心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