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怀旧网络图片,如侵必删
九斤老太哀叹“一代不如一代”,陀翁《罪与罚》中索菲雅的继母在悲苦生活中悲伤无法再过上自己私奔之前的贵族生活。现实当中,也许如此嗟叹的人千千万万吧?
在对往昔的深切缅怀中,藏着对当下的看不惯乃至抗拒,也深含着对往昔岁月的眷恋与留不住的惋惜。
往昔岁月真的美好吗?
怀旧的人真的愿意按下那个可以穿越回往昔的按钮吗?
怀旧的人真的重新过一遍就能避免今日境况吗?
不知道别人会如何,我知道自己是不会按下那个按钮回到过去的。
我怀旧:想念那时在野外自由奔跑带来的简单纯粹的快乐;难舍当年一家人冬日里从电影院归来围着火炉意犹未尽讨论电影的温馨;眷恋那时电影院里睡着了被父亲背着回家路上醒来仰头看满天星斗的惊喜;难忘偷偷翻动妈妈的布料包在妈妈的缝纫机上做沙包的刺激……
我怀旧:想起语文老师朗读我们作文时的那宠溺微笑总是不自觉嘴角上扬;回忆起那些年的暗恋悄悄滋生又悄悄熄灭的往事不禁脸颊红红;沉浸在大学生活的一个又一个片段回忆中眉眼弯弯……
我怀旧,但我更清楚,恰恰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并不想回去再重复过去那样的人生。
因为如果我的回忆是全息真实的,那些美好其实依靠着父母辛苦的操劳才拥有的,为了呵护我们兄妹,父母曾经舍弃了很多……
但毕竟回忆出来的“美好”的往昔,其实更大可能是自己潜意识深加工出来的“美好”,依靠着剔除灰暗与辛酸的本能,依靠着一次次“难得胡涂”和一次次与往昔伤害的和解,才能从容笑谈往昔。
“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愫,具有神奇的自我“治愈”功能,能将曾经的苦难悄悄隐去,或者美化回忆者的坚强品质去激励更多人笑对生活(如火爆网络的“二舅”瞬间“治愈”了很多人)。
但非要重演“旧”,似乎就不会那么美好了,我相信即使是达观的二舅以及二舅的至亲们也不愿回到过去吧!
怀念一下,还是继续往前走吧!
2.伤“旧”网络图片,如侵必删
有人怀旧,就有人伤旧。
其实可能基本每一个人(万事顺遂之人除外,但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既怀旧又伤旧吧?
只是有的人可能会因为原生家庭不幸或是在成长道路上遭遇过来自同学或他人霸凌等事故留下深深创伤,提起旧日时光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悲伤,甚至是悲愤。
说到原生家庭的不幸,想起一句令我我震撼许久的话:
“中国的父母在等孩子感谢,中国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这句话毫无疑问以偏概全,夸大其词。但也绝非信口开河,生活中确确实实有些人无法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阴影中走出来。
至今犹记得刚刚从教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他的状况让我第一次真切感知到不是所有人的旧日时光都是沐浴着父母无私温暖的爱成长,也不是所有人会天然地把家视为安全的港湾。
这个孩子清秀俊美,但经常把自己的双臂遮得严严实实,即使是酷热的夏天,也穿着长袖衬衣。
他的反常让我对他时常留意着。直到有一天他同桌课间不小心间撞翻了滚烫的热水杯,烫到他,我才得以发现他的手臂上一道道凌乱的伤痕,有的明显是新割伤口,有的刚刚结瘢,更多的是已经愈合只是深浅不同的疤痕,至今犹记得第一次握着他的手腕看着一道道刺目的伤痕,我浑身战栗。
他告诉我从他记事以来,他每天都不得不承受他爸的虐打和痛骂,仅仅是为他长得太像他离家出走的妈妈。但让我意外的是,他双臂的伤口并非是他爸木棍所致,而是他自己每一次挨打之后,窝在自己房间里用小刀割的。
他告诉我,最初是想自杀,结果被碰巧来看望他的姥爷发现,但切肤之痛却让他意外发现可以暂时转移或是忽略精神上的绝望感,所以他上瘾了。
他告诉我,他绝对不会再自杀,他要拼了命学习考上大学彻底远离他爸。
半年多后,我生子休假,又读研离开了那个城市。
不知道从此两别的他是否等来了他爸的道歉?
祈愿这孩子的爸有一天能幡然醒悟婚姻的失败不应该让无辜的孩子来承受。
也祈愿天下再也没有孩子因为类似的原生家庭问题留下终生难以释怀的旧日创伤!
3.复旧
写下“复旧”这个词,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另一个高度相似的词“复古”。
很奇妙的是,虽然都在模仿或有意识重现过去的某种方式,但似乎在各种语境里,似乎人们更喜欢或偏爱使用“复古”这个词。
就拿文学领域而言,咱文学史上就有两次文学名家倡导参与的复古运动,一是唐宋八大家,另一则明代七子派。前者大名鼎鼎,后者则似乎影响仅在文学史研究圈中。
为何都是主张学习秦汉之文,影响力度却如此悬殊呢?根据全朝阳《明代七子派与唐宋八大家散文复古思想差异分析》(《科海故事博览》2020-06-29)分析,原来唐宋八大家复古重在继承秦汉文章内容针砭时弊的传统,也就是“文以载道”,在形式上有所创新。而明代七子派重在继承文体,在文体上追求拟古的原汁原味感,反对标新立异。
如若这个说法经得起研究学界的考证,那么是不是可以由此推广开来,真正有价值的复古是有所扬弃,扬其精华,弃其糟粕,目的不是复制,而是创新。
说到这里,那么为何除了文学领域,音乐、时尚等领域,人们也是更爱用“复古”之词,而不大用“复旧”?
恕我冒昧大胆猜测,莫非是因为“旧”和“新”相对的缘故?进行价值比较时,人们心理天平不自觉倾斜于“新”,要不怎么会有“喜新厌旧”之词呢?而“古”与“今”相对,进行价值比较,似乎就不那么容易做出判断了,比如一个古玩不会因为是旧物就被扔掉,反而很可能比崭新之物价值更贵。
好了,在这里就不再抠字眼比较“古”与“旧”之区别了,总之,模仿或重现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无可厚非,关键是复的目的是更好地往前走,而不是走回去。
写在最后
无论是“怀旧”、“伤旧”、“复旧”还是其他诸如“除旧”,其实都折射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行事方式,个中滋味究竟如何,值得还是不值得,终究还是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所以,尊重自己情绪,但也不放任自己,不妨换一个角度,从人生终局角度来衡量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旧”,该留存的留存,该舍得就舍得。
而今日的一切终将成为来日的“旧”,那么就把每一个今日过好,让未来人生结束的时刻回看,可以点点头:嗯,还不错!
最后用薛兆丰和俞敏洪对谈的一句话来结尾:
我觉得要有一个终局的思维。当到达生命的尽头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你希望如何设计人生?或者说你希望的结局是怎样的,需要从结局开始倒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