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临界知识的重要来源是通过看书,但是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书,学习了那么多临界知识,却依然在以后的岁月里,已经遗忘了这些知识点,并且也丝毫未来改变我们面对某些问题时,做出的行为上的改变,依然是走以前的老路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就好似:看过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类似的场景也有很多,比如同样的学生,为什么有的人非常非常勤奋地学习,成绩却很难得到提升。
其实看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能说明我们的看书方法有问题。
我们看书的传统方式的逻辑是这样的:逐字逐句地看书,遇到觉得比较好的观点、理论和假设时,会重点做好标记,摘录下来,通过不断地重复记忆记住这些知识点。这种方式真的会让这些散装的知识点内化成我们的能力,进而改变我们的行动吗?其实不然!
我们单纯地依靠记忆来背下这些知识点,绝大多数人会感觉到异常的痛苦,人一旦面对痛苦,就会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习惯也就难以达成。且记录的这些知识点,跟书籍中的其他文字是有关联的,而把知识点进行切割,大脑是难以处理这么多知识点的,也就难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样的陷阱呢?那就是把这些知识点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比较好,因为这是跟大脑的记忆功能是息息相关的,成甲老师列出了一个科学实验来进行阶段,大概情况如下:让一部分人来识别一些明星图片,然后写出这些明星的名字,结果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大脑不会形成新的记忆模块,而是调用的已有的记忆模块。这一经典案例佐证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如果把新的知识跟以前的某种场景,某种事情建立关联,那么也就能更快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以前李叫兽在《知乎》上回答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方法如下:
一旦遇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联想过去至少五种场景(与这个知识点契合);
再思考这些知识点未来可能遇到的五种场景;
这些知识点如何来解决未来的五种场景可能出现的问题。
而这种场景化的记忆方式,催生了一种世界上最强大的记忆方法:即记忆宫殿法,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度娘。
回归主题,通过这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是能帮助我们在读书方法上升级的,也能更好地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知识网络,这样也能多维,多角度和多个领域对同样的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也能更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也能更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但有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样下去,研究这么一个知识点都特别耗时耗力,就会让我们的读书进度放慢了,但如果我们只是为了想都更多的书,而不去花更多时间深度研究和加工整合新的有用的知识点(即临界知识),那么即使你看了大量的书,回首一望,你依然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玩意,更不用说内化成了自己的内力,进而改变自己的行动了。
预告:下一篇笔记里会从两个角度来记录: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