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校媒二三事记者手记
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作者: 冏冏Jormy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20:46 被阅读4次

    《我遇到你》这本书是央视记者主持人敬一丹的记录了成长经历,以及职业生涯一些重大事件台前幕后的故事。

    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知道敬一丹,是从小家里只能收到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几乎是那时候唯一也是每天必看的节目,敬一丹成为和当时白岩松水均益等齐名的唯一女性面孔。她沉稳睿智,甚至有些紧皱的眉头,在《焦点访谈》里直面问题,一次次发问,成为那我们共同的新闻记忆。再到后来她连续15年主持《感动中国》,更是让我对她的朴素气质和柔软内心心存敬佩。

    敬一丹在央视被大家称为“敬大姐”。白岩松说“叫敬大姐不仅因为年龄,更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大姐的含义。做人利而不害,身边的人都是受益者;做事为而不争,也正因为不争,没人能与她争。很幸运,在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历程中,有这样的大姐。”

    因为实习的关系,我接触到央视的主播、记者、导演等老师,和他们聊完心里只有一个感受:新闻行业,尤其在央视干新闻,不是正常人能撑下来的。越来越感受,新闻人远远不是电视上看到的那么光鲜。能坚持下来的,都有着非同常人的坚强!都是真爱!

    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水均益的《益往直前》等书就更加印证这些。然而敬一丹这本书写得却是举重若轻的感觉,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笔触,可以当一部文学来读。

    《我遇到你》,这里的“你”指的是她从小到大一路恩师,以及在央视的同事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台长杨伟光;更是她在记者生涯中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个个穷苦无奈弱者的眼神。

    她所珍视着各种遇到,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我遇到你》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小结,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向她所遇到的一切致意。

    敬一丹是哈尔滨人,在松花江边长大,也在我的母校黑龙江大学学习过,所以我从她的讲述能似乎看到了熟悉的画面,带着一些亲切。敬一丹在小学时期进入学校广播站第一次接触话筒,后来去小兴安岭成为知青,天天砍树,也做了广播员。偶然的机会(带着东北大碴子味儿的)敬一丹报考了北京传媒学院。之后正式开始了在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主持人生涯。

    她在《焦点访谈》里做是监督报道,更说出了那些弱者的声音。

    她这么说:一个人眼里有弱者,他基本上是一个好人;一个记者眼里有弱者,那他基本上是个有良知的记者;一个社会眼里有弱者,它是一个文明的、有希望的社会。

    因为冏也是记者,所以特别认同敬一丹老师这句话。媒体似乎有一个先天的特点,就是趋向显眼的光鲜的事,爱凑热闹,而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是不用动员的。(谁不会呀?)

    然而在变化剧烈差异凸显的环境里,敬一丹提醒自己看到大时代,也看到小角落;看到金碧辉煌,也看到后面的阴影。以这样的态度看世界,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社会才接近于真实。

    如果对弱者的声音长时间忽略,不仅仅是不人道的不平等的,也会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关系千丝万缕,谁跟谁没有关联呢?而当一群人的声音长时间被忽略的时候,终究在某一天某一处,我们会看到恶果。

    《我遇到你》用详细的笔墨记述了一些节目播出背后的经历。

    在偏远地区连塑胶跑道都没有的穷村,一个小女生一直一直奔跑,梦想是通向奥运会,敬一丹详细地注视着她的身影,写下“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发光”。

    她跟着导盲犬和盲人朋友一起坐飞机,感受社会对导盲犬和盲人的普遍的不理解和珍贵包容。

    她去偏远地区和留守儿童一起生活,在学校跟着唯一的留守老师爬山过河,让角落里的孤独那种难为的穷困通过电视让更多的人知道,知道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群人,呼吁让女孩有尊严地活着,让麻风病人地尊严地活着,让乡村教师有尊严地工作着。

    敬一丹现在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年轻时在小兴安岭林场砍树做知青的她并没有意识到砍树有什么不对,祖祖辈辈都这么做嘛,而且砍树才能烧柴炼钢,建设祖国。随着成长,走过更多地方,她看到到砍伐森林对于地球是多么残忍,看到敦煌月牙泉迅速干涸,看到松花江从头到尾污染个遍,看到甘肃和库布其的沙漠把一户户人家淹没,仿佛将成为明日的楼兰,她义无反顾投入到了环保中来。

    让我印象比较深也对我们比较实用的是关于传播的一部分叫《通天塔》。火灾,假药,官员腐败……每当有突发事件,敬一丹从记者的角度去关注,然而社会反应让我们思考更多:官方通稿为什么招骂?官方为什么禁止穿转发相关信息?危机后的举措为什么缺乏人文关怀?

    与事故相关的舆情不断升温发酵,甚至形成灾难之后的“次生灾害”。舆情是怎么形成的?危机如何应对?怎么样和媒体去沟通?敬一丹用试着用超越记者的角度去思考。这部分命名《通天塔》是因为圣经里的故事:人们建造通天塔来躲避灾难,但是上帝不想让人类修成这座塔,于是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于是形成沟通障碍,产生误解隔阂,以致纷争战争,最终人类没能建成通天塔。

    放到现在,国际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城管与商贩,交警与司机,官与民……因为利益,还是因为差别?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隔阂和冲突?一旦遇到事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相互听不见,听不懂不想听,于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人们变得焦虑暴戾,没有耐心好好说话,不会有效沟通,导致矛盾升级,演变成恶性事件。

    敬一丹采访过太多打着官腔的官员,直白提出“咱们能像聊天这样说话吗?!”她经历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也在媒介素养培训和新闻发布会模拟现场担任老师,成为新闻发言人的“挑毛病专业户”,严格指责之后更是给了很多建议,一句话总结就是“你们和记者不是敌人”。拜托,“防火防盗防记者”早不管用啦,学会沟通,放平等的姿态才行得通。

    冏看到现在很多部门的官方新媒体会学会了卖萌和自黑,也学会了及时回应评论和关切,有很大的进步,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每年春天与好人约会》,讲述的是连续15年主持《感动中国》台前幕后的故事。这个每年正月播出的节目成为央视的招牌节目之一,“感动中国颁奖词”甚至成为一种模板(以及对语文水平的考验)。

    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敬一丹写道:已经不仅仅把《感动中国》当成一个电视节目看待了,它成了一种现象,折射出人们的心灵渴望,可以看到世道人心。它呼应的是人们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人的内心都存有善意。大都会对是非善恶有判断,不管处境如何。面对着善良和美好,人们都会有本能的认同,所以我们感动,看到善良和美好被触动,更多人有了心灵共鸣。

    “感动中国之后,他们回到了茫茫人海。我们也是普通人,但是总会有人给世界带来长叹带来愤慨,也总有人让这个世界温暖着,美好着,高贵着。感动的力量,让我们面对茫茫人海,让人相信,仍然热爱,对未来,对生活。”

    这本书最后这句话是敬一丹但对感动的理解,也是我对敬一丹老师的评价。她以这种方式回望职业生涯,理清来路,与我们分享。让我在寒冷的冬天,在拥挤不堪的地铁上,依然有着一份宁静与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你,遇见美丽与感动--读敬一丹《我遇到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iv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