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出校园,我就开始回忆大学,想想有些恐怖。时光荏苒,光阴不在。大四狗毕业前有话要说:“大学如果不知道加入什么社团,就当个校园记者吧,因为我就是这样开始大学生活的。”
有些时候,最开始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后来的命运。
大一军训结束之后,就迎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学校所有社团开始摆台招新啦!一下子我就报了十几个社团,因为也不知道能不能上,只好采取广泛撒网重点捕捞的政策,而新闻网就是我重点捕捞的对象。
虽然我是个理科生,好歹也是理科班的语文课代表,老师让每个人在教室后面墙上贴上自己的高考目标,我当时写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可惜没有考上。所以一进学校,我就迫不及待参加新闻网,做一个校园记者。没想到这样的选择,决定了我后来的很多事情。
先说个好玩小插曲吧。
新闻网是我们学校最权威的校园媒体,面试自然严格,而我一个学电商的挤在一堆学新闻的才女中,根本不起眼。一进小黑屋,下面坐了十几个学长学姐,每个人表情严肃态度专注,我紧张到不行。
简单自我介绍后,一个学姐问我:“现在有一个同学因为偷自行车被警卫处抓到了,你要去采访他,你第一个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你为什么偷车?”下面“噗嗤”一声,哄堂大笑。
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他们为啥给我名额,要知道两三百人报名中不到30个通过面试进入考核期。考核期截止时间在一个月后的校运会,根据大家的投稿量和发稿量淘汰近50%的同学。
我开始关注校园所有动向,包括各种横幅、传单、比赛、讲座、晚会、活动等。为了提高投稿量,我会挤出所有时间去听讲座、采访活动举办方;为了提高发稿量,我每一篇新闻都花两三小时修改措辞。
这个过程蛮辛苦的,书包必备面包和牛奶,因为常常跑新闻错过饭点。学校规定大一下学期才能买电脑,所以上学期基本在学校电脑房度过,以至于后来跟电脑房的管理员混成哥们,还跟他学习了剪视频。
有付出就有收获。为了全面记录讲座内容,我不敢懈怠仔细记录认真整理,听了很多优质的分享让我一进大学就树立了目标,少走很多弯路。这也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参加什么讲座会议,都带上笔和本子,回来立即整理。因为作为记者一定要留下举办方的电话方便对内容再次核实,后来到我自己搞活动,这些联系方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算是积累了人脉吧。斟酌语句措辞的习惯,也让我在写活动文案、宣传软文时更加得心应手,甚至在面试跨校组织、实习公司等的时候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竞争优势。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
上面说到,考核期结束之前有一个校运会。校运会每个人至少要交1篇人物稿,2篇现场报道。
这个人物稿可愁死我了,盯了几个去年冠军,结果今年都没有拿,怎么办?无所事事晃荡在校园操场上,耳边都是广播员不断的赛事播报。
灵机一动,我决定采访广播员。
距离截稿没有多少时间了,我甚至来不及搜集资料做采访大纲。趁其中一位主播音员休息的时候,我直接走上主席台播报区,表明来意获许后开始采访。面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我开始思考如何挖掘有效信息,加上这位播音员特别会抖包袱,我得到了不少料。后来得知,完成人物稿的寥寥无几,大家都是采访运动员,我别具一格采访播音员,所以稿子顺利发表,也毫无悬念通过考核。
这次人物采访给了我2个大的启示:①同一事件要注意多角度关注,后来我运营岗的实习,需要对某产品进行推广,我首先会发散思维列出各种的角度,列完问自己还有吗,还有吗?再进行挑选。②与人交谈要关注细节,抓住细节的追问往往能够得到更有用的信息。我经常参加沙龙分享,有机会认识新朋友,而关注细节不断追问的习惯,也帮助我更快了解陌生人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
不过一整年校园记者的经历,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为优秀毕业生访谈的采访。
优秀毕业生访谈是我们新闻网主办的,学校最盛大的访谈活动,每年都会在学校引起轰动。我负责的是我们学院的采访:搜索足够量的备选名单并一个个约访,从中挑选入围者,再由学长学姐们二次采访确定最终名额。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跟本院前辈交流,得到受用无穷的经验。
采访的L学姐是我们院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她让我知道女生可以将霸气和女人味把握的恰到好处,对我直接的影响是,采访完我就去买了人生第一双高跟鞋。其实大学生的出路不外乎就业、考研、出国、公务员。在我看来,L学姐绝对是很多公司喜欢的那种员工。结果她选择了考研。她说:“我知道我可以直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我还想去看看更好的大学,看看他们的教授是怎么样上课的,看看他们的同学喜欢交谈什么,也探究下我感兴趣的东西(比较冷门的学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害怕一旦工作了,就没机会了。”这是我听过的最随性最轻松的考研理由,不为生存,而为生活。
另一位受访的R学姐拿到了雀巢管培生offer,她是一个非常善于进行规划的人。她建议我即使大一也要开始写简历,写完后找现在一些优秀的毕业生简历对比,缺什么补什么,有计划去管理大学生活。她跟我聊了她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给她指引方向的前辈、对她帮助最大的老师... ... 我开始意识到大学真的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需要找到一群共同成长的伙伴;大学不是一个人在摸索,我可以找到“标杆式”的前辈为自己指明方向;大学老师的智慧不仅仅在课堂上,我需要更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想法。她告诉我大学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校,我需要更多跨校交流,走出校园参与实践;她告诉我学英语不在于四六级,而是提前想清楚英语对于自己未来的重要性,如果觉得很必要,影响到职场发展和生活圈子,那么就要学好英语。当时采访做了完整的录音,这些录音伴随了我好久好久。
这么好的组织,我那么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只待了1年?
一方面,新闻网是我们学校最权威的校园媒体,我们每一篇稿子都必须经过相关领导的同意。比如管理学院的迎新晚会报道,我必须找该院院长或者党委书记签字才能发稿。而每次找领导签字就像狗仔队等着目标明星的出现,最长是为找一个领导等了他3天,发稿时新闻已经失去时效性。
另一方面,越官方越权威的媒体,越有新闻联播的味道,人们永远生活在和谐社会。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下坡,刹车失灵,自行车直接冲过校道撞到湖边的栏杆,车被栏杆拦下,人飞了出去掉进湖水里。我马上写了稿子想要报道这个情况,提醒同学们下坡注意安全、检查自行车刹车装置,并建议学校在坡上多加一些减速带等。结果相关部门领导没有一个愿意给我签字,稿子也没发出,同学们基本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情,也就没有人会加以注意自己行车安全。唯一值得高兴的是,第二天我发现坡上多了几道减速带。
讲得有点啰嗦和零散,但是校园记者这段经历真的影响了我整个大学。它让我更快融入环境,更清晰找到目标,更踏实开始奋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