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而在孩子小时候,和妈妈相处的时间更长,所以我常常觉得“拼爹”中的这个“爹”,改成“家长”或“妈”更合适,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拼的不仅是财力,更是足够的育儿智慧、耐心陪伴和爱心付出。
陈云靖老师的《母子之间》这本书讲述了自己作为妈妈、老师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想法、做法。在她的教育下,儿子端端不仅学习优秀,在音乐、语文、数学等学科获奖颇多,还以童星身份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重要角色,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更让人羡慕的是,这么优秀的儿子还谦逊、低调,和妈妈关系非常好,即便是在青春期也没发生一般家庭中,孩子和家长剑拔弩张的关系恶化的情况,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和谐稳定而美好。班里的学生之间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家长对她也是心服口服,敬佩不已。相较于其他育儿书,陈老师的这本书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虽然这本书是以妈妈的口吻写的,但我觉得爸爸们看也是很有裨益的。
作为一个十八岁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有着多年教龄的老师,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很多育儿的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来有的发生在家庭中,有的发生在校园里,是很多家长容易碰到或感到困惑的地方。它们源于生活,真实感人又具有启发性。作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事情的始末,很容易让处于相应阶段的父母有代入感。比如,一家人聚会的时候,端端没有完成练琴时间也想跟着去玩,别的亲戚也跟着求情,家长要不要放弃原则,妥协一次?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我们要不要打回去?诸如此类的问题,正中当前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生活中有这么多矛盾,怎么办呢?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给出了很多实操性的建议,针对性强,切实有效。
首先,先要摆正父母的位置,以平等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利用家长的身份进行威压。这一点很重要。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年龄和身份上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很多时候,家长不自觉地就会自以为是训斥孩子,不听不看不商量,武断地下命令,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倾诉欲,也就了解不到事情的全貌,让事情不了了之,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细读全书你会发现,陈老师无论是在处理和儿子的矛盾中还是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首先做的就是先倾听孩子的说法,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从他们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从而收到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她错了,就放下面子,勇敢地向孩子道歉,再艰难也要说出“对不起”。她认为“父母如果能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她觉得家长也可以向孩子示弱,寻求理解和帮助。意识到家长不是万能,孩子就能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
其次,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要掌握好相处的“度”。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家长就要适度放手,学会体面优雅地退出,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可以吃辅食了,和妈妈密切关系就相对稀释;孩子能用筷子了,就不要再喂饭……家长,尤其是妈妈,要逐渐接受孩子长大的事实,“体面退场,一家人各自经营好生活和工作”“以退为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作者在书中对自己的育儿历程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同时在每一个观点后面附上了“端端说”,从儿子端端的角度阐释了孩子对妈妈教育方法的理解,从而验证了作者育儿方法的正确性,更具有说服力。这也可以让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想法。这种科学的总结和反省,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个家长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毅力。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家长感慨现在父母难当。其实,现在的孩子也不容易。世界上很多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或者经过特定的考核才能上岗,可家长这个职位却不需要任何培训就能上路直行,这就给育儿埋下了一定的隐患。为了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家长就应该终身学习,努力修炼,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妈妈,好爸爸,为孩子的未来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