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画斋书法或写字琴棋书画诗酒花
书画的真正魅力——看《中国古代经典书画展》的一点心得

书画的真正魅力——看《中国古代经典书画展》的一点心得

作者: 魏魏yuan | 来源:发表于2017-04-13 00:44 被阅读22次

    奇遇记的大体套路,就是一条路上,各处风景都格外奇特,带给自己惊异的感动,同时也有珍贵的收获。

    今天下午算得上是一场奇遇。观赏了在长沙市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经典书画作品展,各种经典作品带来的那种触动很大。每一张画作都各具风格,每一张书法都增进认识。这些经千百年沉淀的经典,仿佛带着作者的灵魂,他们从纸间缓缓走来,领着你,走进这诗书画印的世界。

    走进市博物馆门口,策展者用圆形展板精心制作的作品小图,参差不齐地在墙上悬挂,就让一种与现代社会完全不同的古境清幽的韵味,在眼前呈现,我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仪式感。旁若无人地捋捋衣袖,急促的脚步顿时放缓,慢慢地让这份古韵把自己给融化。

    1

    第一幅就是闻名遐迩的千里江山图,作者是宋代画家王希孟,那种青绿山水的明快色彩,极长条幅的布局安排,虽只是打开几米,但我踱步一点点看来,还是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这是一种极为欣赏的仰慕。我想要是可以时空对话,我一定要问作者:这青山绿水的设色感受从何而来?为什么如此巨大的场景,可以被你用你的巧手定格在这方寸之间?看完后,我还闭上眼,想了几分钟,设法让这种感觉将自己浸染,留住画中的形象,不忍忘记,要留驻心中,待往后,细细继续品味。

    2

    微微的灯光,打在一幅这样的画上:骑牛老翁,仙风道骨,一袭白衣冉冉,寂静安详,身后高山深壑,险崖奇峰,这样的动静比对,给人感觉上巨大的差距。正是这样,也导致我久久端详,半天无法挪身移动,崖边的的老松,歪枝怪叶,似在勾人心魄。我嘀咕这样的灵感来源于何处,莫不是天赐怎会有如此的大格局?一看作者是梁楷,就瞬间解答了内心的疑惑。他的减笔人物《泼墨仙人图》,就是这样大动大静的集合,相比和他同时代的王希孟,夏圭还有马远的精耕细作,它是那个时代的怪才,他的减笔画,开辟了一个新的体裁,我估计那时世人可能看不懂,但是肯定也无法逃避对于他画作奇思的推崇,人送“梁疯子”的怪名,绝不是贬嘲,而是对于他疯出了一个境界的褒奖。

    3

    走到了金农的作品面前,我真的是被他的作品征服了,古拙的字迹,粗犷且极具力量的线条,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诚,朴实而不失胆魄的灵魂,解说员介绍他的资料,生于清代,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稽留山民等,钱塘人,布衣终身。

    他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度过,性格洒脱,不碍世事,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也许就是这样的行为举止,成就了他艺术上的大成。就如他的字画展现出来的这个灵魂姿态一样,不求大富贵,但求真性情,愿意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笔在纸间留下每一道自己的印痕。

    4

    “和靖门前雪作堆,多季积得满身苔。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这是王冕这幅《白梅》画作中落款的咏梅诗,看了诗,再看画,正如诗中将这寒梅喻人一般,枝头上的寒梅,靠在枝头,错落不规,甚是俏皮,就像孩童在玩耍。我想,这样的表达,绝对是基于作者对于寒梅的喜爱,不然哪里来得这么丰富的情感。王冕一生极爱画梅,就如郑板桥画竹一样,他寄情于这植物,用这样的隐喻,表达自己的看待世间的态度。

    5

    《听琴图》这幅画的作者是赵佶。我一直听闻的是他书法瘦金体的娟秀,所以他的画,我是第一次看见,画中描绘了一位道袍居士轻抚琴弦,给闻音者奏乐的一刻。奏者正襟端坐的沉浸,听者低头不语的遐想,构成了这幅画巨大的宁静之感。我想到了赵佶的一生,从政他算是祸国殃民的昏君,命运也是颠沛流离的悲剧,客死他乡便成了他最后的结果。但他的艺术,是卓越的,从他的字和他的画中就能够窥得一二。每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这是有道理的,当赵佶选择了艺术时,他就注定被史册上记下自己不理朝政,甘于腐朽的结局。

    书法

    古人的画作,如此魂牵梦绕。对于另一个展厅的书法经典更是期待。书法一直被公认为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我们的前辈又有什么样的精彩呈现,带着这样的激动心情,我步入了书法展厅。

    一圈看下来,果然字如其人,在作者的笔画艺术中,我看到了钟繇楷书的正宗,王铎草书的畅快,还有王羲之、黄庭坚行楷的潇洒。但我的感受,与看画时有很大的不同,看画作,我更多的是内心无限的情感共鸣,在作者的设色与线条之间体会那样一份具象或抽象的美,但这么多的书法作品看下来,带给我的,确是很多的反思。

    1、传承

    解说员介绍有“字圣”之称的钟繇时,我仔细地看着他的字,原作中那种对文字一笔一划的严谨程度,给人印象实在是太深刻,可说是笔笔刻骨,字字走心。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对比自己写的字,想到我何年何月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呀?也许完全没可能。这样判断,是基于一次在宋子正老师的讲座中,他说的一个观点:现代人基本上都是硬笔来书写,而且很多书写工具很多,我们有很多的选择,而在古代,古人只有毛笔这一种书写工具,所以现代人的书法造诣与古人的书法造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我们今日的书法,更多地只能是学古,仿古,走古人给我们开辟的路。

    更加严峻的现实是,现代科技的发达,电脑打字,语音输入文字,扫描文字,各种技术的出现,甚至都已经可以替代书写了,连书写本身都已经是一件较为落后的事情,再提软笔书法的书写与生活的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实在想不到研习的必要。这种社会的现实,带给很多热爱传统艺术人士的深深的忧虑,陈丹青老师就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到:“当中国没有书法家的时候,中国有书法,当中国没有书法的时候,中国有书法家”。这句话,很实在地讲出了现在社会真实的书法状况。书法一直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最有特色和价值的文化宝藏,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虽然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要有的一个认识是:尽管现在具备了更方便的书写条件,但是不至于让书法最后沦为像大熊猫一样的需要被保护起来的地位,我们应该主动拿起毛笔,写一写,抛弃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一种自觉,这种自觉,可以称之为“传承”

    2、意趣

    书法的魅力,不仅是中锋笔法展现的力道,还有章法形式的安排布局,展览中有一幅长达三米的王铎的草书,作品中王铎那飞快的笔速造成的枯笔,还有停顿处产生的墨点,让人感受到极强的音乐性,细细随着他的线条看来,真如介绍的“老辣纵横”的感觉。千人千面,也许每一个人看到一幅书法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具体的笔画间的意趣是一定可以大家有同样的认同感的,而且这样感觉的余味,会让一个人的感受得到升华。现代人的闲余生活大部分被数字媒体,电视媒体,游戏所包围,追求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个:趣味。但是这样的趣味是短暂的,看完电视,玩完手机游戏,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被虚度,本想靠做这些事情的让心理得到暂时的放松,没想到事情之后反而会有更加不开心的状态,这时候如果拿来一张名家大师的书法,看一看,在字里行间体会古人或许现代名家的那份意趣,之后的心态一定会大有改观。

    这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让人困惑的问题在于,当你拿一幅字给他,他可以体会到的也仅仅就是在识字的层面,字的美,字的意境,根本无法达到感受的层面。这无疑暴露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书法教育的空白,相比其他学科教育的发展,书法教育处于严重滞后的局面。

    这种现象,我觉得是造成了一种文化的断层。当每一位华夏子孙看到前辈的字,当每一位华夏子孙看到前辈的字,但是却难以体会其美的时候,前辈们在作品中更多的表达,我们又从何而知?也许具备一定的书法欣赏能力,相比传承的重要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加的重要。

    3、文化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他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

    这是一个故事而已,真假无法求证,但是书法的研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过程。在李再湘老师的书法讲座中也有所提及,学习书法要选择一个你喜欢并且顺手的字体,数年练习才会有所得。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快功夫,而是慢慢的积累过程。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国家这些年经济快速的发展,城市几年就是一个样子,大环境是这样的情况,导致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难免受其影响,很多人更多希望学习东西更快速,而且有效果。很多无良书籍也迎合这样的心态,各种《一本书搞定电脑编程》,《一篇文章解决人生困局》这样的读物此起彼伏,这是一种蒙蔽和误导,而书法的文化精神就可以撕破这种假象,同时这个坚持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养心的过程,可以让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轻松掌握,是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精力来磨练自己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真相。书法的文化性就具备扭转这种错误方向的功用,湖南师大江波教授说过:文化是用来化人的。这种文化性,以文字形式具体的体现,在欣赏字的同时,感受其内容,这些内容是前人思想的精华,是可以让我们的心态更完备,对待生活更有品位的。

    从博物馆出来,已接近傍晚,精神上的收获和愉悦吹散了一个下午看展的疲惫,一张张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印象,还在脑中回味。我觉今天的书画展和我有幸结识李再湘老师一样,他们都在运用自己可以运用的方式在影响你,告诉你前人的故事,前人的经历,前人的道理。

    前辈们总是无私的,他们作品,他们的话语,是在传道。他们身体力行地,孜孜不倦地告诉每一位年轻人,书画的真正魅力。

    金农作品 钟繇楷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画的真正魅力——看《中国古代经典书画展》的一点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mv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