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14045/4cc4caba772b2503.jpeg)
假期就要结束了,和爸妈难得朝夕相处的日子也接近了尾声。想到几天后难舍难分、泪眼纵横的离别场面,不免变得多愁善感起来,脑海里偶尔会飘过黛玉式伤感的想法: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反倒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然而骨肉至亲在久别后,日益思念不曾停歇的心,只恨没有"住在上下楼"的便利,怎能不聚?它不似平日里好友间的相聚,聚与不聚,都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心和后悔莫及。
曾看到有人疑惑:贾妃省亲本是喜事,为什么在见到亲人时泪流满面?贾妃在省亲重返贾府时,曾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泉,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我想,在这段久居高宅大院后重返故乡的感慨中,可以找到最本质的原因。
深宫大院里处处是美貌如花却心如蛇蝎的女人,日日与这些人明争暗斗,无依无靠的元春独自走在不胜寂寥的皇宫里,怎么能不倍感举步维艰?再次迈进日思夜想的贾府,抚今追昔,怎能不感慨万千?
每一个奋斗在异地他乡的远嫁姑娘何尝不是这样?世态炎凉,职场如战场,每日面对人情冷暖勾心斗角,谁不是满满的无力感?
我想这一刻,我是比较了解贾妃的。幽闭的皇家深宫里,随处可见望不到尽头的骨肉分离,即使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作为补偿,也只是“不得见人的去处”,终究是无意趣。天伦之乐才是最基础最大的人生乐趣,是一切乐趣的根本。
我曾经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望而却步:一辈子都不曾离开过出生的地方,甚至结婚对象都只局限于本村邻村。日子难免贫乏、无力的似一条面临干涸的小河,不曾激起一星半点涟漪。
中学时代,我开始觉得,人在长到一定年岁,就要像鸟儿一样飞出那个从小到大待着的地方,去看看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去见见形形色色有趣的人。
那时的我认为,外面的世界不是离开村镇,走进所在地的城市,而是至少要出省,走进相对遥远的地方。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在大家纷纷选择了填报省会所在地的大学时,我选择了去千里之外的天津读书,随后的日子里遇见了陈先生。
可惜天意弄人,终究事与愿违。曾经千方百计想走出家乡的心愿,无形中造就了远嫁他乡的命运。
现在的我,却羡慕那些婚后婆家娘家都住在一处,甚至工作都在家附近的人。这样在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又能兼顾事业,不会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惑。而这一切对于远嫁的姑娘来说,永远遥不可及。
我们家只有两个孩子,我又是长女,远嫁他乡的我,好像自决心嫁出去的那一刻,已把赡养父母的任务丢给了小我几岁的妹妹。我不想在这样误解的笼罩下生活,更不想在这样的误解里,一步步沦落成自己眼中的不孝子。
在工作选择上,我总会纠结选择忙碌却挣钱多的,还是相对清闲而拿钱少的那个。总希望在工作之余也能腾出时间回家看看,重温昔日一家人乐呵呵围坐在餐桌旁共享美食的快乐,和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电视机旁一起追剧的温馨。
我在这里诉说对远嫁的偏见,倒不是因为婆家不好,托付之人不靠谱。陈先生一家子都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我只是觉得远嫁的姑娘在某种意义上,好像真的是为了一个原本和自己不相干的外人,抛弃了生她养她的父母,也在无形中加重甚至干脆将他们埋没在“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惆怅中。
说嫁出去的姑娘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总给人一种养闺女终究逃不出结局是分离、白养的感觉。
我想如果嫁在当地,可以隔三差五在随时空了的时候去看看父母,嫁人之后与婚前生活的不同,仅仅只是和另一种心爱的人重新组织了一个家庭,不在只和父母朝夕相处,并没有在情感和生活上有实质的改变,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分离,“泼出去的水”也就无从谈起。
而远嫁的姑娘,在隔三差五空了的时候却只能通过电话表达思念,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大家都在忙碌的你追我赶时,腾出些时间回到千里之外的父母身边,是一种奢侈,多数时候只能是想想而已,嫁人之后与婚前生活的不同,不在仅仅只是和另一种心爱的人重新组织了一个家,不在仅仅是多了一个朝夕相处的人,那里面有太多次为人儿女应该时常陪伴在身边孝敬父母的缺席。
我想这样忙碌的远嫁姑娘,这样忙碌的自己,在父母一天天老去,一天天盼望着子女团聚的日子里,却无心也无力抽身返乡的时候,才是正真意义上"收不回来的水"。
作为一个婚姻还算幸福的远嫁姑娘,我仍是不赞成远嫁的。虽说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好像远嫁也算不了什么,不过一张火车票,可是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远嫁后生活的我们,总会由于种种原因,买不到火车票。
看起来父母一直很近,以前的生活一直很近,曾经的故事,曾经的朋友也似就在眼前。但在长久缺乏实地接触后,再去触碰时,就会发现无法跨越的距离。
最后,请珍惜你身边的远嫁姑娘,她们一定是有足够的真诚,才有抛开父母,远离家乡的勇气和疯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