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遍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徐霞客不可谓不算是一位因“走路”而走出成就的大家。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因为从小便含着金钥匙出生,所以在他那个读书世家里,被文化熏陶的少年博览群书,知识超群,却尤爱地经图志。
22岁的徐霞客开始了自己的行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临行前,他戴上了母亲为其制作的远游帽,行李简单,并无冗余,就这样迈出了游历山河的第一步。
万历三十六年——万历四十一年为徐霞客遍访山水的第一阶段,在这个准备阶段,徐霞客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上面,并乘兴游玩了太湖泰山等处。万历四十一年——崇祯六年,整整20年间,徐霞客游览了嵩山,恒山,五台山等一众名山。但在他的这个第二阶段,却只写了一卷游记,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左右。
崇祯九年——崇祯十二年,四年的时间里徐霞客游览了浙江、江苏、云贵等大山明川。在游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他写下了九卷游记,其行程之远,遍布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生涯后期的徐霞客因脚疾无法行走,但他却依然执着地完成了《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多达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篇巨著,当然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最终积淀,可以说没有二三十年的脚踏实地行走与沉静思考,不可能有最后的皇皇巨著诞生。
崇帧十三年,行动不便的徐霞客尚在云南,被时任的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回了老家。次年,56岁的徐霞客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画上了一个璀璨的句号。
近400年前的徐霞客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他也用勤勉积极的生活态度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不朽名句,用来形容徐霞客的一生,也是再合适不过。
02
相较于徐霞客这样的伟大人物而言,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行走,只能算是平凡之路了。但这样的平凡之路,何尝不是每个个体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呢?
几天前,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四十公里的徒步踏青拉练活动便火热开展了起来。一天时间、11个小时、行走40公里、高达6万多的步数,是这次活动的行程数据。每人3-4瓶水、三个馒头、两块蛋糕、一个鸡蛋、一包榨菜,是整个路途的配备补给。
常人一听,肯定会不可思议。你们疯了吗?这怎么能走的下来?
其实起初,我也是有些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来,尽管有过去年30公里成功的经历,但这次增加的何止是10公里这样的里程数据,增加的是更多的消耗和挑战。
当然,结果是成功了,而且是上千师生一起取得了成功。
感悟最多的是这句话:“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无疑,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自信、坚持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走过的路途中,我们众人的互帮互助,彼此扶持,尤其是最后艰难的10公里。
很欣喜地看到,经过了一年时间,我们都成长的很多,都变得更加坚强、成熟了。
03
走完了40公里,现在回头看看一年前的30公里,似乎已经不值一提了。但如果没有那30公里的积淀,恐怕很难说40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在我们高二年级正式徒步的前两天,看到高一徒步归来的场景,当看到他们第一批师生迈入校门展现在脸上的欢喜,我竟不自觉地哽咽了起来,一度想要哭泣。
为他们感动,感动他们坚持了下来,感动他们实现了飞跃。同时也是为自己感动,因为有过同样的经历,才会感同身受。想到了自己去年30公里途中的辛苦,当时不仅要走路,还要赶着学生向前走,时不时还要来回跑,吼着嗓子催着他们前进。想到了多年前支教时的场景,那是第一次经历长时间走山路。想到了读研时调研的故事,等等......
不管是30公里还是40公里,亦或是今后的50公里乃至更长的路程,面对它的唯一办法,就是硬着头皮走下去。
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04
记得最早长时间徒步的经历,应该是2014年读研时在云南虎跳峡,当时徒步小分队花了超过十个小时时间,从早上走到晚上天黑下来,一路艰难险阻,一会下雨一会天晴,但一路又是惊喜不断,天边的景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2017年的清明,我独自一人来到广州增城白水寨登山徒步。白水寨风景甚好,独具特色的是,它还有号称南国第一梯的9999级天梯。更棒的是,每走一百步,石阶上都会有台阶数字提醒。
带着攀登顶峰的豪情壮志,从上午的九点多钟,走到了下午四点钟,7个小时,最终完成了任务。不过,路途之中并不顺利,经过了999级、1999级、2999级、4999级,之后台阶便不再显示数据,大概是很少有人再继续坚持下去了吧?只能一直往前走,一直往前走。煎熬、看不到希望的感觉甚是凄惨。加上饥肠辘辘,一时陷入困境。
好在微信上好友聊天时的鼓励,我一直坚持了下来,最终看到那个滑稽的终点牌时,我哭笑不得。终点牌9999级,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广告牌制作的。之后,一路下山,虽然又累又饿,却动力满满,因为我成功了。
05
2018年的今年清明,我去到了韶关的丹霞山登山徒步。丹霞地貌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造就出那样神奇的景象。
丹霞山的登山过程也是很累很辛苦的,尽管有研途景区车辆的便利。但想要登上长老峰顶端还是花了好大的代价,中途有好多次,都是垂直的攀登。站在长老峰顶端俯瞰丹霞山群山,自信、自豪、喜悦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大概是最佩服我自己的时刻了。通过登山徒步,抵达终点、完成目标,我向自己证明了自己。
所以,每当我遇到不顺或者失意的时候,我都想出去走走,走一段长长的路、爬一次山,恢复我的自信心,证明我自己。
06
除了这些旅游式的行走,对于我来说,还有一种特殊的行走,那就是参加社会调查。
在大学本科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暑假的支教活动。当时我17岁,跟随着学校的志愿者社团,在陕西秦岭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15天时间,基本上是与世隔绝,没有手机信号,七八月份最热的时候,没有洗过一次澡,记得只洗过一次头。每天走路超过10公里,条件很艰苦、非常累,一度想要放弃。
当时我们队伍有10个人,是相互之间打气、鼓励,自己内心的信念促使着我们坚持了下来。我们最后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临走的时候,参加我们支教的50多个小学生恋恋不舍,还有的都哭了,这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在这次活动中,也凝聚了我与好友王和袁同学的友谊。后来,我以这次支教活动为引子线索,写成了一部三卷本的20万字小说。由此可见,其对我影响之深。
在读研期间,我参加了多个课题研究项目,参加的社会调查,如2013~2015年的恩施综合扶贫观察、2014年暑期吉林某村百村观察、安徽某村万村调查、2015年寒假安徽某村百村观察和扶贫观察,还有口述史调研,最远走到了吉林省边境地区。
初步测算,2013~2015年间,我先后走过吉林、河北、福建、湖北、湖南、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云南、贵州等10余个省20多个市县村。这些调查实践,不仅使我真切感受到当前社会的发展现实情势,也大大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开拓了视野。
尽管后来我没有继续学术研究,但这些社会调研的实践经历,必然地成为我目前短短二十几年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积淀了我的人生阅历,织构了我的综合素养。在参加调研中每走的一步路,都是我后来阅读、写作、为人、处事等个人气质的构成要素。
07
无论是旅行、调研还是日常生活,通过行走,让我很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同时也很好地认识他人、认知社会。总之,在我看来,行走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修行。
就像这几年流行起来的那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给了多少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是的,人生就是一场远途的行走,时而有明确的目标,时而方向不定,时而道路曲折,时而柳暗花明......在行走的途中,我们时而快步疾走,时而踱步慢行,时而停下休息,时而欣赏美景......更有甚者,我们会思考人生,会感悟生活,会积淀自我......
行走中,腿脚的酸痛、身体的乏力、肚中的饥饿、心中的焦虑,都是层层考验,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我们的上述所有,都烟消云散,开心、快乐、说不尽的成就感。以及在行走路上遇到的人和事,都印刻在脑海中,铭记在心里,成为最割舍不掉的印记。
我们应感谢不同时期陪伴自己共同走过的朋友、同学,在行走中正因为有了彼此之间的参与、扶持和鼓励,才让行途变得更加精彩。
我们也要感谢自己的坚持,感动自己的拼搏努力,感恩周围人给予的帮助,我相信,我们还会带着阳光、带着信心、带着幸运,再次出发。
作者简介:李子厚,普通教师一枚,自媒体作者。能说书、会唱戏、爱写作,各类论著超百万字,目前正从事一场旷日持久的神圣事业——教书育人。简书账号:问渠笔谈,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