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门艺术,被美国学者威廉·罗肯特称为“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代表了世界美学的最高成就”。他还说,从事这门艺术的专家是“能使石头唱歌的艺术大师”。那么,您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它就是篆刻。
通常,人们都把篆刻作为书法的附庸。其实二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刻刀、印石,以及篆刻内容和效果等,都与书法截然不同。篆刻是不同于书法,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雕刻的另一种综合艺术,它主要借助篆字或象形写意刻写,表达一种标志的、情绪或心态的张扬。
赵增福,字石寿,号西海散人,慎修印学馆主人。1960年生于北京。师从高明先生、欧阳中石先生、蔡宏生先生,长期从事篆书、篆刻及古文字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为农工民主党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 2018年12月2日,由西城区文联、社科联主办的《赵增福北京西城老字号印谱艺术展》(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
● 2018年12月22日,由中国农工党北京市委、北京东方书画研究会主办的《印痕·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全国政协文史馆)
● 2019年2月19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增福迎春·赵增福书法篆刻艺术展》(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艺术馆)
2020年1月应北京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参加北京——爱沙尼亚、芬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
二、主要作品
是已出版作品:《赵增福印痕》(2003年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赵增福篆书道德经》(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北京西城老字号印谱》(2016年西泠印社出版)
对于篆刻,关于篆刻艺术,我们做了一次对话。
01 您是什么样的机缘做上这一行的?
机缘巧合,因为我那会儿小时候比较好学,什么都想学,碰巧就遇上篆刻了,可能当时我遇上了画画就学画画了,说不定也可能研究数学了,所以,这是命定的事。
我那时上初二,都还没恢复高考,也不知道学点什么。当时的情况下,没什么可学的,连书本都可能很难找。那会我有幸遇到了班主任家里的老字贴,那真是如得甘泉,回去就自己琢磨,自己那会也是瞎刻。后来才听老师说这叫篆刻艺术,以前都叫刻戳子。
慢慢一个篆刻入门,一点一点研究,自己觉得非常有意思。这里面涉及到文字、文化、名言警句,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一点点被带进去。所以说,人认知越多,宇宙越大,老话讲的学无止境。当你钻进了一门艺术以后,你慢慢沉下心来以后,觉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来源,它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
02 不同的篆刻载体如何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我觉得篆刻是中华文化的节点,中华文化一直就没离开过篆刻艺术。
过去没有篆刻这门艺术之前,中国的文字就刻在龟甲上,甲骨文、牛骨上,后来才变成篆刻艺术,它本身它就有刻的血液,中国字血液里就是带有刻的性质,在当时来说它的载体很重要,不是金就是石要不就是骨。
其实作为印章艺术来说,很难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抽象的文字表现,这个精神面貌体现出来非常难,有的能体现,有的你绞尽脑汁也体现不出来,你只能说我就把这字最起码给刻对了吧。然后把你的体会给刻出来。
比如说中国书店,中国书店代表中国的书店文化,我觉得可以很大气,我们是一个庄严的大国,要求文字简洁,不弄技巧。表现中华文化的大气在里面,一看端庄大气简约,这种感觉需要掌握好。我刻了这么多作品,有的是很有感觉,有的也只是刻出字来。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找到这个形式和内容的不同,那是太难的一件事了。但咱做艺术,尽量的让它统一起来,但是你能不能达到统一,那是你的技能修养,这跟目标还是很有差距
03 篆刻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评判标准?
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参赛方式,我想拿名次,评委给我打一个分,我得投其所好。我个人没有这种想法,我也不想参赛。我学篆刻是为了提高一种修养、我尽量追求平稳的一些审美趋向。
所以,我学篆刻,我自己提炼了8个字“正、严、信、雄、敛、展、简、容”
实际上我在篆刻的每个专业里面,我在寻求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变成做人做事的一种方式方法。
什么叫正?《易经》有过一句话,蒙以养正,蒙就是启蒙时间,小时候就要养正气,所以你刻章也好,写字也好,首先要追求端正,还有字得正确,你不能瞎写瞎刻。
治学方法第一求正,这样慢慢养出自己的正气,你不能老是为了创新,我把中国字写的歪七扭八,过去人们讲字如其人,你要把字写歪,说这人心机不正。所以,巧不如拙就在这,不能耍技巧,这也是治国之道。
“严”是要严谨,尽量避免一些错字错误,瞎编瞎弄不是创新
“信”就是要肯定每笔每画,不能老让别人猜,不模糊。
“雄”一看人感觉很大气,不小气,一种气势,这种感觉也是一种修养。
“敛”就是收敛,其实和“展”是一个矛盾。你要想表达你那个印章非常豪放,你必须有一部分收敛,如果没有对比就产生不了聚散,这是美学。人也是一样,你要想真正豪放,你必须有内在的修养,才能达到真正的豪放。
“简”就是追求简单,追简不求繁。力求像数学模型一样简单纯粹。我不喜欢太复杂,我觉得绕来绕去的就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形式咱也能刻,但是我不喜欢这种。这是我自己的意见。
“容”是宽容,包容,各门各派我都不拒绝。人家满洲岛还有好东西吸取过来,你做人需要包容。
艺术是干嘛的?目的不是让他参加比赛,你要把它当成一种修身的工具,每个人要渡到彼岸,中间是一条河,你可以通过桥过去,如果没桥可以划船过去,我可以自己游泳过去,找一种方法,艺术都是修身的方法。所以,参不参加比赛不重要,重要人在里边得到自己的乐趣。
你说我非得说这艺术,什么评判标准是好是坏,那都不重要,但有个人的爱好。所以,过去有一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法比,它跟武术不一样,不服咱俩上去打打。你有你的爱好,我有我的爱好。但,总的来说,我总结的这八个字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标准。
04 您也有培养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选择上您有什么要求?
我现在没有选学生的要求,都是学生选老师,现在能想学的就不错了,你还选学生,不像过去我挑学生,现在能想学,我觉得这就是好孩子就应该倾囊相授。
现在愿意学这个的很少,能坚持的太少了。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就是我如果找了一个好老师,我的水平肯定能提高,其实是错的。老师是给你指路的,代替不了你自己的修养,不管做什么,都得靠自己。
苏格拉底曾经给他的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 每天早上做一个简单的早操,分别抬左手右手五十下。 一个礼拜后,苏格拉底问他的学生有谁在做,所有的人都举了手, 一个月后剩下一半的人举了手,半年后只剩下10个人举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提起这件事,只有一个人举了手,他就是另一位思想家柏拉图!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这也是比较撕裂的地方,一个孩子学篆刻,可能人家找对象都成问题。学这个他不挣钱啊,实际学文化是需要大量时间的,但又挣不着钱。
这是现实问题,你不能说人家错,谁也没错,肯定得先解决生存问题,最后才能说实现个人理想,那是比较高的目标。
所以经济发展是第一,咱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我是完整的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今年改革开放40年,我的篆刻作品跟改革开放是律动的,当时有什么词我都刻下来了,所以整个的改革开放的过程,我也算间接参与了。
当时年轻的时候我也想挣钱,我当时刻章也挣不到钱。也就是爱好,我首先得参加工作,我得解决娶媳妇生孩子养家糊口的这些基本问题。后来很长时间我都是在企业工作,我专门做这个就20来年,但是我自己能通过艺术养活自己,我40多岁才专门做这些研究,以前纯属于爱好。
05 篆刻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结合,实现新的创新?
很多人可能认为我的东西太传统了,别人认为没有创新。但是我的目的不是创新,我就是想继承就行,继承已经相当不容易,我不是不想创新,我是觉得没能力创新。,不能瞎创新。
那到底什么是创新?我们不妨用古文字的方法来解剖一下创新两个字。
“创”金文是指事字,刀刃处有两滴血或沾在刀刃上的渣渣。到了秦以后发展成了形声字,“仓”表声,“刀”表意,读作“Chiang”第一声。又借为创造等义,读第四声。
“新”金文中是“薪”的本字。由“辛”表声,“斤”是斧子。后来在“辛”下又加上“木”,取意用斧子砍木头,辛表声。
“辛”古代是一种刑具,是刀的一种。所以“新”的意思是“用刀或斧子砍木头”。
“创新”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刀或斧子砍开木头,分析内部结构和研究内心状态。故创新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挖掘和探讨。并非无根据的向外寻找和追求。
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宏观在手,微观在握。离开基础科学的研究,任何创新都是徒劳的。
所以创新的本意不是向外边扩展,而是里边细心的分析,把树解剖了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是找到规律,你得研究里边到底本质是什么。是向里不是向外,现在正好创新弄反了,它是向外的一种拓展,一种追求。
现在很多人没有创新能力,是因为不懂得里边的内在规律。任何的科技创新,假如没有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高代价的付出研究做基础,是很难创新的。
创新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你追求的,是你付出大量的辛苦劳动,在前人的肩膀上你能站上去,你已经很伟大了。所以这要求你必须沉下心来进行认真的自我修行,多读多练,潜心的研究必须安静下来。所以浮躁的社会是没有创新的。现在创新的成本太高,大家不愿意付出,所以就越来越没有创新能力。
你要想无限的创新,必须无限的内挖。现在想解决人病的问题,不是说我想怎么给他治病开刀,那是向外,真正想治病还得向内研究。现在为什么越来越研究细胞、基因,它完全是向里的一种研究,它解决的问题却越来越向外。你只有向里的追求才能解决向外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对创新的理解。
06 篆刻作为中国的国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如何看待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为什么社会和经济发展规模化相辅相成?过去有一本书叫《艺舟双记》,每个船有两条桨,社会发展也需要双桨。
每个人为什么长两条腿,能不能长一条腿?过去“止”字怎么讲?停止的止,过去古文字里就是画了一只脚,一只脚是走不了的,那就是停止。所以说文化和经济他就像左右脚一样,现在经济发展如果文化跟不上,一个互害的经济模式,经济会倒退,不讲诚信经济还能发展吗?
我们想要文化来作为基础,咱们盖一幢50层的高楼真正花钱又难的是什么?是50层下面的这个地基,这地基得挖,又配钢筋水泥然后还得做防水,层层的保护都在地下,他可能花了整栋楼的2/3的钱,但是,现在咱们都想就盖楼没人打地基,这楼能盖好吗?它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所以文化它本来它不是挣钱的,这是很矛盾的一件事,这很难处理。拿我自己来说,我现在也没买房子,我也租房
我因为做的时间长了,有一定的影响了,社会包括周边朋友的认可。这么多年,也是我的那些朋友,一方面是欣赏我的艺术水准,一方面也是在帮助我做文化,我也遇上了很多好人,如果不认识这些喜欢文化,那些好人赞助,我也维持不到今天。因为我也不是卖土豆,也不是卖白菜,那些朋友是使我能坚持做到现在的一个支撑,得感谢这些人。
所以客观看,如果你没有那么多广泛的一些朋友,没有文化认知的一些人,那文化就很难干,包括政府对我的支持也非常大,但是,我觉得还应该加大力度支持。
国家为什么重视文化,经济文化是两条腿,一条腿走不了。所以领导会重视这个事,能不能跟上前面经济发展,那条腿如果跟不上,肯定要拖经济后腿。如果能迈到经济前面去,经济才好发展,才能第二轮启动。这就是现在咱们说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把产品附加到文化,提高文化产品水准,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侧改革就是现在你生产量太大了,比如一件衣服50块钱的成本,如果你想提高它的价值,肯定需要加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才能卖出钱。所以现在国家启动第二轮经济发展,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就会多。
评论:
篆刻在中国的篆刻发展史上有2000多年了,总的来说,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别的艺术形式,做好都有几个因素
第一是天赋,干什么都得有点天赋。有句歇后语,麻袋片做龙袍,你不是那块料不行。尤其艺术体育这些门类,不承认天赋是不对的。唱歌、跳舞、打球,首先就是天赋,这一条不可否认,从基因学说也可以认证。
第二是勤奋,勤奋不用说,世界上没什么天才。
第三是师承,在中国文化上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不是师承有老师没老师是不一样的,有名师和无名师也是不一样的。赵增福老师拜在高明门下。确实高明,高明是我们北京大学著名的古文字学教授,在业界是响当当的。
第四是机遇,现在我们民间还有一些字写得很好,章也刻得很好,但就是默默无闻。有些在网上反而很火的,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所以,机遇也很重要。
“篆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篆刻”是一种精神,在“方寸之间见天地”,如果手执刻刀,能隐约沟通天地,简意刻琢人生,快意诠释自我,篆刻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必定具有了不凡的艺术气象。欣赏赵老师的作品,就像一双指月之手,格调清新,师古而不泥古。
期间赵老师也有感叹,近年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眼睛也没以前好使,想到这里,不禁怅然,希望赵老师的作品、技术能够很好的被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