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沐静相约,一周一次练习,写下我们的南方和北方的风景、民俗、人或事等。文字不争高下,相互成全与陪伴写作最为宝贵。两人单发,链接对方。
《南方·北方》第7篇。
海南黎族船形屋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
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
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
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是汉族对黎族的称呼,汉族对黎族称“黎”、“黎人”、“黎族”等。黎族有自己本民族语的称呼, 黎族内部因方言、习俗、地域分布等差异有“哈”(过去作“侾”)、“杞”(又称“岐”)、“润”(过去汉称“本地”黎)、“美孚”、“赛”(过去称“德透”黎或“加茂”黎)等不同的自称,但在对外交往时一般都自称为“赛”,意思是“主人、本族人、自己人”,而对汉族则称“麦”(音译),即“客人、外人”的意思。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黎族人口数量为1602104人。
黎族的居住、饮食、服饰、婚姻、节庆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情:船形屋、竹筒饭、山兰糯米酒、甜糕、黎锦、文身、黎族的传统节日为“三月三”、传统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鼻箫等。
今天,主要说海南黎族船形屋,最早的称呼叫茅草屋。海南岛黎族人的茅草屋,人们已经居住并相传了2000多年,“船形屋”这一称呼是二十一世纪才有的新名词。如今黎族人的“船形屋”仅用作旅游观光,而用于居住的茅草屋,己不适用,告别茅草屋,走向新生活是必然。
2008年6月,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船形屋船形屋既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民居,又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代表了黎族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平,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和缩影。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因外形像艘倒扣的船,内部像船舱而得名。俄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清人张庆写的《黎岐纪闻》中云:黎人“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屋内架木为栏,横铺竹木,上居男妇,下养鸡豚”。黎族船形屋有高脚、低脚和地居式三种,是黎族先民吸收干栏建筑的特点建成的船形干栏式住宅,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留。
黎族船形屋,很好地解决了遮阳、避雨、挡风等问题,不但能适应海南岛热带季风气候,而且㦲适应海南岛自然环境,有就地取材,拆建方便的特点。它还是黎族崇拜、纪念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的精神寄托。
关于黎族船形屋,在黎族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张妙弟《美的海南》记载如下:据说,古时海南岛上没有人烟。大禹统治天下时,有个俚国,国王有个女儿叫丹雅公主。她嫁了三个丈夫,但是先后都死了。法师说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大家纷纷恳求处死丹雅公主。但是此时,丹雅公主已身怀六甲,国王不忍心下手,便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清晨,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又备了一把山刀和三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船上。丹雅公主养的一条小黄狗也跟上了船。小船在风中漂入了茫茫大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历尽劫难的丹雅公主的船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了。她看到了远处的高山峻岭,也看到了成群的猴子无忧无虑地穿行于林间,所有的忧郁和恐惧一下子消失了。在饱餐了野兔和鸟蛋之后,丹雅公主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
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的侵袭,丹雅公主在海滩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又割来茅草围在四周,便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白天,她带着小黄狗上山打野兽、采野果。晚上睡在这船屋里,小黄狗忠实地守在门口。后来,船板烂了,她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
后来公主生下一个男孩,男孩长大后历尽千辛万苦与一位仙女结合,他们以船形屋为住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孤岛——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上,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乘船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定居的祖先,都依着木船的模样盖起了船形屋。
黎族民间故事《雅丹公主》则这样描写:“雅丹公主因触犯家规受到惩罚,被父王置于一条船上,顺河水流到了一座孤岛。公主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上山砍来几根木桩,竖立在海滩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置在木桩上做屋顶,又割来茅草遮住四周,白日外出狩猎,夜晚睡于船形屋中。后来船板烂了,她便割来茅草盖顶,这就是如今黎族船形屋的来历”。
黎族船形屋黎族船形屋造型简洁、朴素,没有任何装饰。黎族船形屋修建时从定宅基、起地基到建成迁入都要选个良辰吉日。一般都在每年的10月份以后至春节前盖房。黎族十二生肖计日法中的“牛日”、“猪日”、“鸡日”、“龙日”是挖柱脚的好日子,尤其是“龙日”,但宜不主与主人的“忌日”相冲。上午是立柱的好时辰。立柱后,要在柱头上插蒌叶和红藤刺叶,并在屋顶中央用竹竿挂起葵叶,表示神鬼勿近,新居安宁。房屋建好后,房主杀猪备酒,酬谢亲朋好友,大家在新房内做饭、饮酒,称为“新屋酒”。黎族先民用茅草、竹、木、藤等为建筑材料。用“千足”树作为木桩,因为“千足”树埋在地下可以蕃生,没有腐朽之忧,也预示着子孙后代人畜兴旺。茅草则选新长出来的,以示新居吉利。房屋要以南北纵向为主,设有前门和后门,因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前门表示男子,后门表示女子。屋中主柱挂有牛角,表示祈求丰收。黎族人还把猎物的下颚骨挂在屋角,作为“福运”的象征。他们认为西边是太阳落山之处,日落而息理应把卧室设在西边;又认为西边为阴,表示晦气凶险,应天天在西边用火,可以祛晦气,全家平安,因此在西边设灶。
船形屋的修建,是从打框架开始的,先用竹子做出屋子的框架。船形屋以树干作为支架,用红、白藤缚扎,用树枝、竹竿编墙,用稻草与湿泥土混合后抹墙,上面盖茅草或葵叶。
船形屋无窗,只从两端开门,前面有一个阳台,置一个楼梯供上下。内部间隔像船仓,进门后整个“船”身分为三节,各有小门相通。第一节是“厅”,设有阁楼,存放粮食与杂物、家什等;第二节是卧室,除了放床以外,还放火灶,作为蒸酒或烤火之用;第三节面积最小,开一个后门,是每天舂米和放置生产工具、鸡窝的地方。
框架打好后,在屋内和好泥巴,再将这些泥巴加入稻草来垒墙。等到墙壁都建好之后,再在屋顶上覆盖茅草,船形屋就建成了。
东南大学金欣介绍,20世纪初,为了扩大内部空间,船型屋屋顶由竹编的筒形结构,转变为仿照当地汉族住宅的木构金字形结构,连接处由藤条绑扎转变为用榫卯固定。德国学者史图博1937年出版的《海南岛民族志》一书记载,白沙县白沙峒的高脚船型屋,楼板离地约1.5米,屋盖不是半圆拱的船篷形,已改换成了金字顶。金字顶船型屋因屋顶升高,开始用编竹抹泥或椰叶做墙体,按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茅屋、砖瓦屋和石瓦屋三种类型。
日本冈田谦和尾高邦雄的《海南岛黎族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成于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关于“房屋”的描述是这样的:“……简陋而低矮的蒲钵形或龟形平房。屋内不铺地板,大多只有一室。与汉族或苗族的房子不同,黎族的房门是开在侧面的,房屋以一户一栋为原则。”“在重合老村,房屋的高度通常只有2.5米,左右宽约4米,进深叶6米。房屋侧面屋檐两端,几乎低垂至与地面相接的程度。”“房屋的柱和梁通常都采用圆木,人们将柱的上端劈成叉状,以便支撑横梁。为固定房架,人们有时会用树皮把柱和梁的结合部绑起来,但却从不适用钉子。而屋顶和墙壁的制作则是,首先以细长的树枝或竹片编成的网格作为骨架,之后在上面覆盖一层茅草制成屋顶,最后在前后的墙壁上涂上泥巴便告完成。至于墙面的外墙,一般也要涂上泥巴,当然也有一些人家,只是在骨架的内侧密密地编织一层细长的竹片,或是在骨架外面缚上茅草而己。”“房屋一般是朝南而建的,在正面和背面的泥墙上留有狭窄的门口,在门口的一侧门柱上装着门扇,门扇上装有门闩,可以在屋内将门锁住。”“人们必须通过前庭,钻过狭小的门口才能进入房间。房间内部大多是没有隔断的通间,通常正面左手一方为炉具,右侧为床铺。所谓的炉具其实就是摆成一圈的几块天然石块,人们把烧柴放在里面,点着后将锅直接放在石头上面,即可做饭。”“床铺的大小也各有不同,在有些家庭,床甚至占据了房间的整个半边。床的四只脚多为木制,距地面约30至45厘米左右,床板为装成簧状的竹片。睡觉时,一般要在床板上铺一层用林投编制的席子。虽然不是每人一张床,但每位家庭成员的睡觉位置却是固定的。”“由于黎族的房子一般没有窗户,所以屋内的通风和采光只能借助墙壁的缝隙和前后的房门,而夜间的照明则主要借助炉火。”日本冈田谦和尾高邦雄的记述详备,再配以准确简明的图例,让人由外及内了解了黎族房屋的“前生”!
现在的船型屋己基本不住人,是属于保护的旅游资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