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4)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4)

作者: 羽山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23:31 被阅读36次

p94——p120

15、汉代五言诗(上)

中国文学史分散文与韵文两种,散文变化少,韵文则变化甚多。从《诗经》《离骚》和“赋”,自汉代起又有了五言诗,一直传到今天。

诸凡文学作品,自有其各种体和渊源流变,人们常说,最早的五言诗当自《苏李河梁赠答诗》开始,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依照《文选》所说,尚有《古诗十九首》,有古人评此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但近人梁启超提出《古诗十九首》和《苏李河梁赠答诗》都是东汉末年所出。

16、汉代五言诗(下)

文学有其共相与别相,“共相”是共同性的,“别相”是个别性的。

西方的戏剧有其特定的时空,是逼真的,悲剧是其最高境界。此特定之时空,可一而不可再;但最真实的却常是不可靠而有幻想性的。

中国的戏剧则是脱离时空的,正与西方的相反,它是群性的、空灵的,中国的文学亦然。中国的道德与人生是在文学的共相中常在的,且有长远的价值;西方的则是暂时的、无价值的。

最好的诗是超脱时代与个性的:如孟浩然《春晓》的“春眠不觉晓”这句诗,任何人均可体会到诗中的情景;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因是空灵而群性的,故适合任何一座山及任何时间。《古诗十九首》亦是如此,它是空灵的、共性的,而见不到其个别性,所以考据起来就不容易。

中国文学是传下去的,是等待后人去发掘欣赏的。数千年前的文章,今日仍可诵读。《古诗十九首》,它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当时那一群作者,并不为求名求利,只是为了抒发他们的离恨乡愁,语不惊险,辞无奇辟,却表现出他们各自的深厚情感。

个人感想:感觉中国人更在意流芳后世,而西方则更注重活在当下。于是在共性之下,人群享受着集体所带来的利益,却也衍生出了一个“中国式好人”的词汇,大家似乎千人一面,很难活出自己,做到最好的,也只是“和而不同”,再突出便会被主流社会所排斥;而西方则常见落拓而浪漫之人,我不认为这期间所产生的道德无价值,也许于旁人来说并未产生多大价值,但于其当时当人而言,那就是价值所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会更在意生活本身,力求活出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tu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