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比较(一)

作者: 故紙堆裏寄此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20:51 被阅读42次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版《中国文学史》

    游版《中国文学史》与袁版《中国文学史》比较?

    1.编写指导思想

    (1)袁行霈《文学史》强调「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

    袁版强调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必须注意文学自身的特性,注意文学的审美价值。采用多元化的视角阐释文学现象,并表现文学史的「当代性」

    (2)游国恩《文学史》在开篇序言《说明》中强调「本书的编者力图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来叙述和探究我国文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意识形态性过浓,书中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常常可看到「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人民」等字眼,「阶级分析」色彩过浓。特别强调文学的「人民性」、「现实性」「实践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的「载道」精神。体现强烈的儒家入世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游版《文学史》特别重视「民间文学」:每一编每个文学分期之后都附有「民间歌谣」。

    对梁陈「宫体诗」的批评:因其内容空虚,缺乏「载道」精神,被贬过分。若从文学本身角度来讲,宫体诗对诗歌艺术形式,特别是唐朝律诗的形成,未尝没有贡献;

    评杜甫:他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编写人员与分工

    (1)袁本《文学史》「全书主编、各编主编和撰稿人共30位,分别来自19所高等院校。……广泛吸引学术造诣高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集中大家的智慧」。是一部集大成著作,体现了当代的学术成果。也因出自众人之手,各编与各章难免存在着差异与不均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瑕不掩瑜。

    (2)游本《文学史》由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五位教授主编。加上其他相关人员一共只有十几位。参与编写的作者少,专题性、归纳性、概念性不强。行文重在叙述介绍,学术考证较少。代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学术成果。

    3.体例结构上

    A. 游本《文学史》每一个文学大分期结束之后都有一个历史回顾。首尾结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记忆。袁本在每个分期之后,则直接进入下一分期的学习。

    B. 袁本《文学史》增加了《文学史年表》一项,有助于学生理清整个文学史脉络,掌握文学史中的大事件,更好地体会文学的历史流变性、继承性。

    4.内容上

    袁本每一编的《绪论》部分都是分为一个大章几个小节来讲,相比游本位于每编之前的《概说》部分,篇幅都更长,内容更加详细与学术化。

    袁本规模更庞大,内容更详细,分了很多小标题,结构更加「标题化」,这就表明了撰文更专业、分工更细致、研究更深入。比如:游本《古代神话》只用了一小节;而袁本《上古神话》则单列一章四节。

    5.文本注释

    游本注释少,一般采用「脚注」,位于页面底部;袁本注释则使用「尾注」,放于文本末尾。并且袁本注释更加详细,更频繁,学术性更强。

    6.阅读书目的选择

    书本最后的「阅读书目」,袁本书目更广、更多,时代性更强。某些入选书目更多体现了今人的学术、校书成果。如游本袁珂《山海经校注》是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而袁本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985年巴蜀书社影印的《山海经笺疏》。

    总结:袁本优于游本。不管是对非专业还是专业学生或古代文学爱好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比较(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fu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