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发现很多中国古诗词,之所以有不胜低徊的美,在于那种顾影自怜的姿态。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这种姿态当然是不合宜的,被指斥为小情小调、过分自恋,是脱离劳动人民的自我把玩、自我陶醉。现在看来,这种批评失之于简单粗暴。有情调的生活,才能算是生活。平易朴实、乐观豪放是美,繁复精致、孤独忧郁也是美,无分高下优劣。自望形影,怜惜身世,最易抒发一个人的真性情,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行为,只剩下自我意识的自觉流露和生命形态的自然流动,这种情境如行云流水,洒脱轻盈,更使得自身处于一种高度的宁静中,从而达成一种静水深流、柔情似水的效果。这是别样的美感,在舒缓的节奏中,在一片空灵的境界中,抒发对人生的哀愁和惆怅缠绵的情致。
记得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在一次诗词讲座中,解析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讲到“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叶嘉莹先生说,这是欧阳修的神来之笔,是灵光照耀的神来之笔!她是这么点评的:“女孩低头采莲的时候,水中映出了她的影子。她忽然看到水中人面和花光的掩映,一片神光的闪烁,一种对于美的觉醒”。
秋水湖畔,江南的采莲女儿,小船在碧琉璃般的湖面上滑过。欧阳修写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低头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采莲女子低头看水面,人脸和花互相映照,她心里产生如丝缭乱的感觉。女孩察觉到自己的美丽,当其他同行的伙伴都已走远,她却流连忘返。鸂鶒滩头临近傍晚风浪越来越急,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叶嘉莹先生说,因为有这对于美的觉醒,也就深感“天生丽质难自弃”,“一个人不应该骄傲,但也应该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此时荡舟于鸂鶒滩头,鸂鶒是水鸟,比鸳鸯大,多为紫色,一双一对的。双双对对的鸂鶒,引起女子的芳心寂寞。空气中隐约有暗香浮动,是不是莫名的相思荡漾在她柔波似的心胸中?
我很喜欢她的这番点评。这里的“照影摘花花似面”,表面看来,写的是采莲女子先是临水照影,接着伸手采莲,然后感到花如人面,不忍去摘。“芳心只共丝争乱”一句,“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但与“芳心“二字相连,其实是随事生发,信手拈来,以此丝之乱,拟彼心之乱。为什么临水照影的女子芳心缭乱如丝?欧阳修的深意,是从表面的美丽牵连到一个人内心的向往和追寻,那才是生命暗藏的美好本质。这首小词看似写一个女子孤独寂寞的感情,但从某种境界的升华上,是关于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品格,修养,事业,必然要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反省思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我们与深藏的自我,突然打了个照面,喧嚣退去,苏世独立,轻轻抚摸着自己这个生命,只得一次的生命,不甘虚度的生命,此时,无限爱怜与珍惜涌上心头,刹那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有的人,一生都没有机会知道和认识自己的美好。有的人,则有机会和那个久已蒙尘的自己,打一个美丽的招呼,用一颗困惑的心,辨识着自己此刻的处境,为那些没能挽留住的一切挽留,为那些无法也无能表达的混乱与热烈,独对天地,刹那出神,于千万人中赫然看见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