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语文就是随意按下快门的一张照片,在静止之中还要强行要人增加些花红草绿,那么阅读则像你举起镜头,沿路走下去就有沿路的风情,沿路的纷繁也无不滋润着你。
2.即使我们已经愈渐习惯了现代社会的思维模式,但在内心最深处,我们一定执着于那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意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
3.我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但我阅读时的用心,和那恰合我意的文字,让我在那一刻可以变成超人。
4.阅读不光被看成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个人精神的成长,和阅读互为唇齿。阅读是精神成长的一种方式,而精神的成长又能在各方面辅助阅读。这和知识的积累道理相同,都会累加到阅读能力里来服务阅读。所以,阅读往往是越读越透彻的,而且是能温故而知新的。
5.初中时,我从家里书柜中翻到一套书,第一次读到台湾作家刘墉。那段时间里,我读了好几本他的书,像《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还有《冲破人生的冰河》等等。那几本书与小说不同,一篇篇简短透辟的文字,在书与我的距离中构建了一种心灵沟通的感觉。
在他记录他孩子成长的故事中,他从为人父的角度分析事件,讲述道理。那不是一条条生硬的处世语录,而是在平常事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个感悟。在他的叙述和分析下,我也在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同时,我被他对点滴小事的细腻观察、敏感而震惊,他的故事中仿佛有我自己的影子,往往是疑问随之瓦解,带着一种满足感入睡。这也许就是精神的成长。读书竟然像面对面的言传身教,而后在自思自忖中,升华了自我。
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样能让自己精神成长的书,最值得一读。而且越有助于成长的,越值得读。因为现阶段的阅读,不应该仅局限于享受文字优美的“美读”,而是一种享受思考过程的“思读”。不然只是被动地“听”文字,是很有问题的。当然阅读也有关心情的调剂,如果是还债式的阅读,或者是一时没有心情而被迫地读,就不值得读了,不如就此搁下。就像如果觉得论述性的文章太沉重,有兴致倒也可以读读。
6.离电视、电脑有多远,在阅读之路上,就能走多远。在得以酣畅阅读的时间里,我保持着广泛的兴趣,文学、历史、政治、军事、科普等等,都曾成为过我一方小小书桌上的座上宾。以前是父母为我选择,而从预备年级的暑假一次我自己独自去书城选书开始,到现在在网上,每至寒暑假,我自己都会为我早已书满为患的书架添置新的成员。
7.语文课、语文课本与其说是一顿食不兼味的代餐,不如说是提纲挈领般的存在,它像一扇厚重的铁门,守门人背着双手站在门边上,眼神宛若引诱。我诚知这扇门背后有着多么丰富的智慧,因而绞尽脑汁去寻找钥匙。
8.考试时的答题分析不是过度解读,而确实可贴着文本的脉络有迹可循。
9.我之所以热爱语文,完全是走近阅读、喜欢阅读经典的缘故:失意时阅读,得意时也阅读。它往往使我的内心得以平静,不急不躁,摆脱一切纷扰。
10.《西游记》是必读经典,孩子们几乎都爱它。但我不鼓励他们读青少年版的、或有旁批的。尽管有些孩子的悟性差,但简单阅读或旁批式阅读代替了他们的思考,久而久之,反而扼杀了他们自行阅读的潜能。而且,语文是有顿悟或说是后悟之说的,就如我先前所谈及的《百年孤独》,当时不懂,后来可能会疯狂迷恋它。
11.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让我们能识字、读书、写信、表达思想感情;学语文,能明白事理,了解古今文化传承,接受中外思想和智慧的洗礼,提升人生的境界,提高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素质,进而改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这又是语文传承思想、智慧与文明的人文性所在。
12.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多方面的综合。听讲、说话、识字、写字、作文、朗读、阅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但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内容。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输出,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综合反映。因此,一个人语文素养可以从说和写这两方面得到体现。
13.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善于聆听的技巧,培养学生爱好阅读的习惯,并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悟说的艺术,总结说话方式;督促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写的方法,掌握写作技巧。这些,只靠高中老师已经晚了。
14.人生的阅历越丰富,人在思想上也就越趋向成熟。人的一生中,年富力强的时候,阅历并不见得丰富,等到阅历够了,已是垂垂暮年,难有作为了。教育就是要弥补人的阅历的不足,把人类的文明之火代代相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赋予人以思想。
15.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就一定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大胆地说、直爽地评、热烈地议、自豪地写、专注地听、快乐地读,一定能使人格与身心共荣、知识与能力并进,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而且是终身受益。
16.自己的阅读量已经很少,主要是读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类、高考类书籍。中外教育家、语文教育家的文章和著作,让我在琐碎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丝许教学的勇气,直面现实中语文教学的种种不是。教学是一种“心力”劳动,用心灵教学,保持教学热情,将自己、学生和学科编织在一起,进行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和互动,师生共生共长,一起分享各自阅读感悟中的思考,是不是很有一种“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意韵?
网友评论